建四化工厂 兴智能制造

当前位置: 主页 > 会员风采 > 会员之星 >

建四化工厂 兴智能制造

来源:本站 发布日期:2016-11-08 查看:
 

  

建四化工 智能制造
——记广东四会互感器厂有限公司

  

本期挑选的五个精英企业,我会会员单位广东四会互感器厂有限公司是老朋友了。
之所以让记者印象如此深刻,是因为这是一家很特别的企业,有一个很特别的老板。
先说老板张树华,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当过政府官员,科协主席。担任厂长后,勇于创新,坚持走科技兴业之路,把一个濒临倒闭的小厂发展为国内互感器行业的领跑者。获“全国讲理想 比贡献活动科技标兵”、“全国机械工业优秀科技企业家”、“广东省丁颖科技奖”、“广东十大创新人物”提名奖、“广东省推动自主创新杰出企业家”等荣誉。是全国人大代表。
再说企业,近年先后解决了互感器中电场均匀、抑制局部放电、优化绝缘结构、电磁结构设计等关键问题,成长为一家专业设计、生产和销售互感器、干式电力变压器和绝缘件等系列产品的具有自主进出口权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有多项技术产品填补国内空白,累计申请专利84项,其中发明专利6项;获得授权专利65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生产的“四互牌”互感器被评为“广东省著名商标”,不仅为神州5号至10号、天宫一号等航天飞行做出贡献,产品还畅销欧盟、美国、俄罗斯、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到实体经济时,企业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使企业在危机中逆势上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时任省委书记汪洋曾对他的企业作出亲笔批示:“重视自主创新才有竞争力,这样的典型要多发现、多宣传。”
人才是强企之本
记者还清晰记得,张树华刚接手企业时,企业濒临倒闭,要钱没钱,要人才没人才。为解决人才紧缺的问题,张树华回到其母校华南理工大学,请示老师帮忙。在职的老师走不开,就动员退了休的教授到厂担任技术骨干。在他的真诚打动下,多位教授全心全意投入该公司,至今仍在科技兴企的大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正是张树华的求才若渴,公司逐步组建了强大的技术创新团队,吸引了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立浧、雷清泉院士及其创新团队加盟,在该公司建立了院士专家企业工作站。公司拥有经认定的广东省院士专家企业工作站、广东省四互高电压互感器与智能传感技术院士工作站、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清洁生产技术中心、广东省高电压电量传感器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广东省高电压互感器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6个省级研发机构。近年以来,在院士专家科研团队的大力支持下,开发新技术新产品达100多项,获国家授权专利63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
在与院士专家科研团队合作过程中,形成了创新人才培养、人才贮备、技术贮备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院士工作站以院士专家为核心,通过与企业密切合作,并在生产实践过程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坚持研制、试制、生产梯度开展的原则,形成技术成熟一批开发一批不断推陈出新的新格局。在研制阶段,主要以培养博士、硕士的研发人才;在试制阶段,主要以培养企业的技术骨干为主;在生产阶段,主要以培养在校本科生为主,一批批学生通过参加生产实践,有效提高了实际操作的技能。
公司与参与合作各方签订了中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协议,避免在合作过程中的短期行为。参与合作各方,围绕公司的生产实际和新产品开发情况,共同组建了由具有不同科研特长的人员组成了强大的院士专家创新团队,能够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势。根据研究团队每个人的专业特长和工作经验,将项目研究内容进行分解,落实每个人的任务。根据研究计划和进度要求,不定期召开院士专家创新团队科研会议,总结前一阶段在研究工作中的进展,找出存在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和切实可行的措施,明确后一阶段的研究目标和任务。
用张树华的话来说,人才人才,人才是强企之本,有人才就有赚不完的钱。
做强做大核心竞争力
有了强大的人才队伍,科技兴业战略就能顺利实施。近年来,公司勇于创新、开拓进取,不断开发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培养形成了较强的市场潜力和竞争力。
近几年,公司自主研发的科技成果(新产品)87项,有61项科技成果得到迅速转化形成产业化。多项产品获得突破性开发成功,经专家鉴定,有4项科技成果被评为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有7项科技成果被评为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有49项科技成果被评为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有27项科技成果被评为技术处于国内先进水平。有8项产品被认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获广东省科学技术(成果)三等奖5项,其中一项获奖科技成果被应用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为神舟5、6、7、8、9、10号和天宫一号实现航天飞行作出了重要贡献。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47项,外观设计专利3项,在国家权威杂志上发表论文20多篇。新产品每年销售贡献率超过30%,税收贡献率超过35%,互感器、干式电力变压器和电子式互感器等三项产品被授予广东省名牌产品称号,四互牌注册商标被认定为广东省著名商标,获广东省政府质量奖(肇庆市第一家)和首届肇庆市政府质量奖。科技创新的成果不但为推动行业科技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也为企业创造了10多亿元的直接经济效益。
公司对知识产权工作十分重视,张树华表示,“知识产权对我们企业来讲是非常重要的。2010年、2011年两年间,我们公司卖了7个专利给一家国外公司,成交金额达到4000多万元。当然,这仅仅是我们公司在知识产权方面获得的部分回报,更多的回报是,企业拥有了在互感器领域的知识产权优势。”
不过,关于知识产权的认识,公司也曾交过学费。公司对知识产权的真正重视,缘于一次专利诉讼。1999年前后,公司被竞争对手以专利侵权为由起诉到广州市中级法院,对于这次诉讼,张树华非常重视,亲自到广州参加庭审。之后,公司对被控侵权的专利提起无效宣告请求,张树华又亲自到北京参加专利无效宣告请求的口头审理,最终成功把对方的专利无效掉。经历艰辛,张树华对知识产权的体会更加深刻。
近年来,四会互感器厂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公司专门成立了知识产权部门并配备专职人员对专利进行管理,同时设立专利奖,对获授权的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的研发人员给予奖励,累计发放奖金100多万元。
“在知识产权方面,我们吃过小的苦头,更尝过大的甜头,今后企业将进一步提高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水平,争取为企业获得更大的市场竞争优势。”张树华强调。
向智能制造转型
在“互联网+”大潮涌动的时代,公司计划通过搭建企业数字化设计制造平台,完善互感器制造企业数字化设计与研发能力,打破“制造孤岛”。概括地说,就是要建设四化工厂,兴起智能制造。建四化工厂,就是实现“工种模块化”、“生产自动化”、“制程流水化”、“管理信息化”。兴智能制造,就是打造“四互”中国知名品牌和互感器创新设计新型能力,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进深度两化融合,建设具有国际化竞争优势的互感器制造企业。
首先,通过对关键制造工艺的智能化改造,应用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系统、自动立体仓库、机器视觉系统、柔性生产线、在线监测系统和互感器试验工作智能管理系统等智能技术与设备,关键设备(数控加工中心、工业机器人、智能装置等)与产品、工艺设计实现网络互联。
其次,大力应用PLM建立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实现协同制造与产品质量的可追溯。建立数据管理平台,对实时生产数据、历史生产数据、经营数据、监控数据、产品数据、设计数据、能耗数据等进行管理,支撑智能决策与控制应用。
第三,基于物联网技术实时在线检测和控制能耗设施,实现现场实时数据采集、生产过程智能监控与调度、设备运维与产品质量跟踪追溯、优化控制和集约化生产;
建四化工厂、兴智能制造的目标十分宏大,但这决不是心血来潮,而是因为公司已经具备坚实的基础。多年来,公司的设计、验证、制造、管理产品以及企业生产、运营已经娴熟应用了CAD/CAE/CAM/PDM/ERP等领域的应用软件。譬如,成功应用ERP系统解决了下列的技术关键问题:对企业管理进行事中控制,它的目的是将企业各个方面的资源(包括人、财、物、产、供、销等因素)合理配置,以使之充分发挥效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全方位地发挥能量,从而取得最佳经济效益。
张树华坚信,通过对互感器的生产过程的信息化智能化改造,一定能形成更加高效的互感器生产体系,提高互感器产品的生产效率、质量水平和成本控制能力,有利于提升互感器制造行业的利润空间和市场竞争力,树立先进的品牌形象,提高整体的先进制造能力。全面提升企业的新产品创新开发能力和高端产品制造过程控制能力,打造具有国际化竞争优势的互感器制造企业。(本刊记者  邹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