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出去将山区劳动力转进产业园 “双转移”助推广东科学发展

当前位置: 主页 > 产业动态 > 科技信息 >

将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出去将山区劳动力转进产业园 “双转移”助推广东科学发展

来源:南方日报 发布日期:2009-07-29 查看:
 

      潮平两岸阔,广东再出发。

  来势汹汹的国际金融危机,给外贸依存度高达155%的广东经济造成严重冲击。广东把挑战当机遇,变压力为动力,适时推出“双转移”战略,“将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出去,将山区的劳动力转进产业园”,力图摆脱全球产业布局中的“低端”和“下游”,以顽强精神进行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科学发展。

  今年1至6月份,全省经济运行呈现平稳增长或降幅收窄,据统计,上半年生产总值达16538亿元,增长7.1%,已呈逐月上升态势,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5%和15%。

  “双转移”助推广东科学发展,好也好在“双转移”,难也难在“双转移”。

  从“腾笼换鸟”到“筑巢引凤”——“双转移”使广东成功突围

  “双转移”是时代赋予广东的新课题。

  美国次贷危机一爆发,外贸依存度高达259%的东莞市就感到了阵阵寒意。2008年3月,正在东莞考察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敏锐地指出:“如果今天不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明天就要被产业结构所调整。”几个月工夫,不幸言中。

  东莞当年关闭千余家低端企业。“世界工厂”模式暴露出“愈依赖,愈脆弱”。

  关键时刻,“双转移”横空出世:引导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出去,腾出珠三角的土地和资源,发展先进制造业、高科技和现代服务业等高附加值产业;培训粤东粤西粤北劳动力,转入非农产业和城市,缩小城乡区域差别。

  风云际会,“双转移”一提出,碰撞十分激烈,“‘腾笼换鸟’谈何容易!赶走麻雀,能引来喜鹊和凤凰?”解放思想大讨论,经济粗放发展的“短板”一览无余:广东占全国1.87%的土地面积,承载了占全国9.9%和4.1%的工业废水和废气总量,目前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以“三来一补”起家,靠投资拉动、靠资源消耗来开发的珠三角传统发展模式,发挥到极致。

  广东如何发展?汪洋直言:“只有顺应市场经济规律,广东才能赢得新一轮产业升级的先机。处于产业链低端、附加值低的企业,要么转移,要么转型升级,‘转’才有出路。”

  2008年5月,广东作出重大决策,果断推出“双转移”战略。广东在新一轮国内外产业升级转移的坐标中,谋求转型升级。5年内将投入500多亿元,扶持欠发达地区建设产业转移园、发展重点产业等。

  广东向国际市场释放出强烈信号,促使低端产业和产品逐步退出。今年首季就有200多家外资企业搬出珠三角,其中部分落户广东欠发达地区。符合转型升级要求的高端产业和资源不断涌进珠三角。

  政府产业升级导向,吸引了高端产业的众多“凤凰”飞进广东:2009年,新加坡来了,与广东合作“广州知识城”项目,IBM大中华区总裁来了,中国建材集团的液晶太阳能项目来了,中船、中航、宝钢等一大批央企纷纷来广东建厂扩资。一年时间,身为珠三角带头大哥的广州,引进1000万美元以上大项目197个,在广州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累计达到169家。

  在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合力推动下,广东企业转型升级自觉性不断提高,广东的经济形态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转移”促“转型”——“风暴眼”中打造核心竞争力

  急风裹挟骤雨,“双转移”一推出就遭遇金融风暴。

  金融危机爆发,有“世界工厂”誉称的珠三角一下子转进“风暴眼”中,广东推进“双转移”时机对不对?还要不要“转”?保增长与企业升级转型能否并行?再次引起9200万岭南人的关注。

  “保增长与双转移并不矛盾,我们要保的增长,不是传统模式下的增长,而是科学发展的增长。”广东省领导在关节点上,坚定推进“双转移”。

  事实证明,“双转移”成为广东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抓手。凡是转型升级快,自主创新能力强、打造核心技术的企业,就能有效抵御冲击。

  去年,广东毅然出台《广东省自主创新规划纲要》、《建设创新型广东行动纲要》实施“十大创新工程”,积极推进粤港关键领域联合。首次实现国家工程实验室零的突破,新认定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46家,企业技术中心36家,新开展合作项目6000多项。当年,广东发明专利授权量跃居全国第一。

  深圳腾出产业发展空间后,切实加大高新技术、现代金融、现代物流和文化四大支柱产业的项目引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比重提高到60%。目前,珠三角各市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值比重明显下降,其中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下降幅度超过2个百分点。

  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广东大手笔构建现代产业创新体系。广州开发区设立种子基金和10亿元创业投资引导基金。180亿元打造创新载体广州科学城。去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增35%,现代服务业产值增60%。

  “寒极”变“热土”——破解区域协调发展难题

  “双转移”为广东多年地区发展不平衡“破题”。发展不平衡一直是广东的“内伤”。北部山区和东西两翼就像广东的“寒极”。珠江三角洲的GDP总量是山区的5倍,东西两翼的4倍。2007年广东地区差异系数0.77,全国是0.6。

  在广东欠发达地区,“双转移”成为刺激增长的加速器,广东各山区市县财政收入增长速度,都超过了全省平均速度。珠三角和广东欠发达地区差异在缩小。

  今年1至5月,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全省经济增速明显回落,仅为5.8%;但粤东4市逆势上扬,GDP增速仍达到9.2%,在全省四大区域里增速最高,汕头、揭阳等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排头兵,一季度经济增速跻身全省前四位。

  “双转移”实施一年来,有力促进了广东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这真是一场及时雨!”谈到这一决策对经济的影响,粤北南雄县委副书记颜亮很激动。在“双转移”策略推动下,2008年,粤北山区GDP增长19.7%,高于珠三角地区5.4个百分点,一般预算收入增幅达25.3%,高于珠三角地区6.3个百分点。

  大力推进“双转移”,促进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上半年,33个省级产业转移园入园项目1895个(含意向项目),总投资额3532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357.52亿元、利税22.75亿元,同比增长12.38%和11.99%。对当地经济的带动效应初步显现。

  “双转移”成效显著,坚定了广东调结构促转型的决心。省长黄华华说:“今年无论遇到多大困难都要进行产业升级,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双转移’要坚决,‘腾笼换鸟’要坚决,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要坚决。”

  2009年4月10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贯彻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决定》,要求珠三角“以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为核心,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随着珠三角高速公路网络快速延伸和投资环境的改善,珠三角产业呈现加速向周边“扇状转移”的趋势。紧邻珠三角核心经济区的清远、河源、云浮等市县已迅速成为了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热土。通过这样的辐射,带动了东西两翼的粤北山区的发展。

  “就业”助“增收”——优化人力资源区域配置

  帮扶百万农民转移就业,这是“双转移”最温暖和亮丽的。

  “双转移”,加快了广东农村劳动力区域间就业步伐。今年1至6月,全省累计新增转移就业69.5万人,同比上升了42.7%,珠三角地区截至5月累计新增43.4万人,数量则同比下降了24.1%。这一升一降,人力资源区域配置明显优化。

  5月26日,汪洋带领省委、省政府领导和21个市的书记、市长冒雨走进梅州市人力资源人才市场,考察正在这里举行的大型人才招聘会。供需场面十分热烈。这个市场建立的全市农村劳动力信息管理系统,让当地农民足不出户就能得到就业信息。今年以来共举办20多场招聘会,帮助8000多人实现就业。

  “‘双转移’的着力点在调结构,优化人力资源区域配置,落脚点在惠及民生,大力帮扶百万农民转移就业。”广东省政府研究中心副主任汪一洋介绍说,“双转移”有效带动粤东西两翼、粤北山区劳动力向当地二、三产业和珠三角发达地区转移。

  一年来,广东农民就业,初步形成“转一个,富一家,转一批,富一方”的可喜局面:2008年全省组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58.5万人,近50万户贫困家庭通过劳动力培训就业实现增收脱贫。新增转移就业劳动力106.4万人,在城镇就业的本省农村劳动力新增99.1万人,增长14.1%。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的年务工收入达到1300多亿元,非农收入占农民收入总额达71%。

  专家评价,“双转移”这个“助推器”,提高了劳动力素质,提升了珠三角产业竞争力,带动了东西北加快发展,缩小了地区差距,有力推动了广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广东省领导用“壮士断腕”一词,表示了推进“双转移”的坚强决心,其中,也透露出广东推动科学发展转型和寻求新一轮大发展的历史紧迫感。

  王楚 吴冰 邓圩

  (原载于《人民日报》7月26日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