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产业扩散趋势加剧 承接地主导产业战略不清
来源:南方日报 发布日期:2010-06-28 查看:人均GDP位于14000-16000元之间时,我国由专业化产业集聚向多样化产业集聚转变,并且区域差距开始缩小。若人均GDP上升至30000-32000元之间时,则区域差距进一步缩小,同时再次向专业化集聚方向发展。近日,中山大学教授王珺及其团队在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成果评介会上,分析了我国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的阶段性演变趋势。
省际收入差距缩小
王珺分析说,中国的产业集聚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关系呈现出阶段性变化。从1990年代初期开始,中国的工业加速向东南沿海地区集聚,同时,区域人均收入差距也在扩大。转折点出现在2004年,此后产业集聚程度和省际收入差距同时出现下降趋势。从整个发展阶段来看,随着人均GDP的上升,产业集聚水平和区域间收入差距呈倒“U”型变动趋势,而区域的专业化水平则呈现波浪上升趋势。
经济距离、供给能力、市场需求及基础设施的变化是产业集聚与区域差距阶段性演变的主要动力。在上世纪90年代,工业部门整体向东部地区集聚,进入21世纪之后,交通运输和基础设施投入大大改善了中西部地区的区位条件,内陆省份也进入了多样化发展阶段。从收入差距来看,中西部地区各省份之间的收入差距正在缩小,东部沿海与中西部地区间的收入差距虽然仍在拉大,但拉大的速度已经明显放缓。
这项研究表明,广东省的珠三角、粤东、粤西及粤北山区四大区域在1999-2004年间,收入差距先升后降,基本处于多样化产业集聚阶段,绝大部分工业部门集中在珠三角地区,东西北地区的工业化水平低,从而形成珠三角与东西北地区的“中心—外围”格局。然而,自2004年以来,珠三角中心区的产业开始向外扩散,专业化产业集聚的苗头开始显现,珠三角与东西北地区新的产业分工正在形成。而长三角地区则因为目前人均收入高、收入差距小而步入产业专业化集聚阶段。
粤产业扩散趋势加强
王珺介绍,这一课题采用了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提出的产业同构系数来衡量区域专业化水平。产业同构系数,是对两地产业相似程度的一种测量,1表示两地产业结构完全相同,0表示完全不同。即数值越大,表明两区域产业结构越相似,区域专业化水平越低,反之,区域专业化水平越高。
一般认为,同构系数大于0.5即表示两地结构趋同度大,应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当产业同构系数大于0.8时,表示产业结构已严重趋同,应引起高度重视。
研究表明:从整体来看,在1999-2007年间,广东省四大区域间平均的产业同构系数都在0.5以下,整体数值不大,广东省区域产业分工程度处于较高水平。然而,从区域角度来看,广东四个区域当中,粤东与其他三个区域的平均产业同构系数最高,达0.465;其次为珠三角;粤北山区位列第三;粤西与其他三个区域的产业同构程度最低,平均同构系数仅为0.182。珠三角、粤北山区及粤东三个区域之间的产业结构差异相对较小,相互之间的产业分工还有待加强。
承接地主导产业战略不清
产业扩散的重要推手首先是市场。而自5年前,内地企业普遍接受多轮的市场洗礼。
自2005年开始出现的“民工荒”及2008年实施的新《劳动法》,促使珠三角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同时,珠三角的土地资源日益趋紧,土地成本高涨,水、电、房租等成本也快速上升。此外,2005年开始的人民币持续升值,提高了出口商品的价格,导致我国出口商品的需求增速回落。2008年以来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导致全球主要市场的需求大幅下滑,对我国外贸出口造成巨大冲击。出口市场的压力一方面导致珠三角产业集聚区的经营环境恶化,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普遍面临着产业升级和转型的严峻挑战;另一方面也使得更多的企业将目光投向内销市场。
近年来广东省政府实施的产业和人口“双转移”战略,在引导生产要素向欠发达的东西北地区转移,促进珠三角产业升级的同时,也成为推动广东省内产业扩散的重要力量。据课题组研究,2009年全省33个升级产业转移园实现工业总产值907.18亿元,增长17.08%;共吸纳劳动力约39.2万人,其中本地劳动力26.7万人,占68%。然而“双转移”过程中暴露的承接地主导产业战略不清晰、招商引资存在恶性竞争等问题也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