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华华接受南方日报独家专访 畅谈省部产学研合作

当前位置: 主页 > 产业动态 > 科技信息 >

黄华华接受南方日报独家专访 畅谈省部产学研合作

来源:未知 发布日期:2010-07-22 查看:
 

     近年来,大力推行科技创新是广东乃至全国层面的重要战略。作为中国经济第一大省,广东在2005年率先启动省部产学研合作,引导和支持全国高校及科研机构与广东产业界开展自主创新全面合作,开创了全国先河。
     广东的产学研合作有哪些可资借鉴的做法?在自主创新、“中国创造”已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由之路的今天,广东的创新之路又将向何处嬗变?在省部产学研结合五周年总结大会前夕,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华华接受南方日报专访。

     破解历史难题广东开启省部产学研合作先河

     南方日报:省部产学研合作五年来,我省的科技创新取得重大突破。当初,我省是基于什么形势、基础做出这一决策的?
    黄华华:主要是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落实中央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加快建设创新型广东的迫切需要。由于历史的原因,我省科技资源和创新人才相对匮乏。如何将改革开放多年积累的经济、市场优势与国内外优秀创新资源有机融合,快速提升我省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是我们必须破解的一道历史难题。因此,从2005年开始,我们先后与教育部、科技部签订合作协议,率先启动省部产学研合作,引导和支持全国高校及科研机构与广东产业界开展自主创新全面合作,开创了全国先河。
    二是加快科研体制改革、不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客观要求。过去,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存在“两张皮”的现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省部产学研合作,对于推动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是教育部、科技部等国家部委的鼎力支持给了广东充足的信心。在2010年全国“两会”期间,我陪汪洋书记分别会见了科技部万钢部长、李学勇书记和教育部袁贵仁部长,他们表示继续大力支持省部产学研合作。

    政府部门助推省市企业五年投入超870亿元

    南方日报:参与产学研合作的企业当中以中小企业为主,它们要与高水平的院校合作并非容易的事。而产学研合作之所以取得如此的成就,与省和地方政府及科技部门的推动措施有着直接关系。省政府在这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黄华华:五年来,“两部一省”产学研合作在政策体系、推进机制、模式创新等方面大胆开拓。通过实践探索,逐步形成了“三大推进机制”、“四大支撑体系”和“五大创新模式”的“三四五”发展格局,构建了以派驻企业科技特派员为点、以建设产学研创新联盟为线、以建立产学研结合区域示范基地为面的“点线面”有机结合的产学研合作推进体系。
    三大推进机制:一是建立省部高层会商机制。通过教育部、科技部等国家部委在国家层面的推动,为我省建设开放式区域创新系统奠定了坚实的制度保障。二是建立多级联动机制。通过国家部委相关司局到省直部门,再到地市政府的相互支持和配合,克服了以往产学研合作中部门、地市之间各自为战的局面。三是建立校市、校企全面合作机制。
    四大支撑体系:一是构建组织保障体系。二是构建政策支撑体系。三是构建多元化投入体系。五年来,省财政投入10亿元,各地地方财政投入60多亿元,引导企业投入超过800亿元。四是构建产学研服务体系。加强各级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及行业协会建设,近期还成立了广东产学研合作促进会。
    五大创新模式:一是组建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目前共组建了34个创新联盟,涉及56所国家重点建设高校、36所科研机构和440家广东企业。二是派驻企业科技特派员。目前有来自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特派员,入驻1979家广东企业开展工作。三是共建科技创新平台。五年来,国内高校、科研机构与广东有关地市、企业共建了大型综合性平台18个,105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在广东建立了分支机构。四是服务集群经济。组织60多所国家重点高校与我省200多个专业镇、产业集群区、产业转移园区等进行对接。五是建设示范基地。引导102个院校在广东共建了176个省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市(区、镇)、研发基地和产业化基地。

   抗击金融危机产学研合作引领粤企率先突围

    南方日报:这两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广东经济之所以能逆势而上,产学研合作发挥了很大作用。你对此作怎样的评价?
    黄华华: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科技创新及产学研合作可以说“大放异彩”。
    这一方面引领广东企业率先突围。据今年4月省统计部门对9603家科技型企业的调查,在国际金融危机中,企业对高校、科研机构的投入不减反增。2009年企业委托国内高校、科研机构进行研发的费用比2007年增长了38%;而企业的收获更为丰盛,实现利润2009年比2007年增长超过50%。特别是我省在这五年中成功突破了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共性技术难题,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
    另一方面提升了广东的区域创新能力。省部产学研合作极大地丰富了广东的区域创新体系。2009年广东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位居全国第二,其中创新经济绩效等分指标位居全国第一。重大基础研究和原创性能力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涌现出一批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科技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2009年广东共获得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项目11项,相当于前11年所获项目总和,约占全国的1/10,跃升至全国第3名;新增两院院士5位,创下十多年来的历史最好成绩;全省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费支持4亿多元,数量和规模位居全国第4;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首次同时跃居全国首位;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金额突破200亿元,稳居全国第3。

    未来方向重点聚合各方创新资源

    南方日报:广东省去年与中科院全面合作,今年又将与工信部再结成合作关系。你认为广东下一步的产学研合作工作将有什么新的重点?
    黄华华:省部产学研合作五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去年1月,我省也与中科院取得共识,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一年多来省院合作取得可喜成果。今年全国“两会”期间,    我省又与工信部商谈加强合作,目前与工信部的合作将进入具体实施阶段。我觉得下一步重点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要加快形成“三部两院一省”产学研合作的新局面。重点做好各方创新资源的整合和集聚,取“百家之长”服务我省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二是要着力优化产学研创新资源布局。按照分类推进广东各层次各区域产学研合作的思路,重点推动广州、深圳联合国家重点高校和国家级科研机构高起点共建国际一流的研究开发平台,加快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步伐。珠三角地区要紧紧围绕支柱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优化创新布局。同时,要支持东西两翼、粤北山区建设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体系,逐步增强承接技术转移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突出建设好产业转移园区。
    三是要加快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新模式和新机制。重点从地市科技管理部门、高新区管委会等选派熟悉区域产业发展的科技管理人员到相关高校或科研机构的科技管理部门挂职,从大中型企业选派技术骨干到高校或科研机构的实验室、研究院挂职,从而引导持广东大中型企业到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研发机构。与此同时,要推动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选择有基础的企业、高新区、专业镇、产业转移园区等,建立“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形成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的长效机制等。
    四是要积极推动产学研国际化进程。积极引入国内、港澳台、国际三大外部创新资源和更多重大科技成果,按照“整合、集成、共享、提升”的思路,促成这些创新资源在广东的有机融合。
    五是要完善产学研人才培养体系。坚持培养人才与引进人才并重的原则,建立基础人才、骨干人才、领军人才全方位产学研人才培养体系,特别要以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和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为载体,培养和凝聚一批能支撑广东技术创新的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优秀团队,重点培养一批广东重点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创新型人才。
    六是要建立健全省部产学研合作动态监测和评估机制,促进各地市加快完善区域产学研合作的政策体系和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