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华华:举全省之力办盛会 促科学发展谱新篇

当前位置: 主页 > 产业动态 > 科技信息 >

黄华华:举全省之力办盛会 促科学发展谱新篇

来源:南方日报网络版 发布日期:2010-11-03 查看:
 

  伴随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的脚步声越来越近。11月12—27日,第16届亚洲运动会的圣火将在广州上空熊熊燃起;12月12—19日,首届亚洲残疾人运动会也将在广州拉开帷幕。这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继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后再次举办的两个大型综合性国际体育赛事。

  广州亚运会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届亚运会,共设42个竞赛大项、476个小项,预计将有来自亚洲45个国家和地区约1.4万名运动员及随队官员,1.6万名技术官员、媒体人员及亚奥理事会大家庭成员参会。广州亚残运会是亚洲残疾人体育组织重组后的首届亚洲残疾人运动会,共设19个竞赛项目,预计将有来自亚洲41个国家和地区约5000名运动员和随队官员、1100名技术官员及部分亚残奥委会大家庭成员参会。亚运会与亚残运会同城举办,开创历史先河。两个运动会以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和人道主义精神,促进亚洲团结、交流、友谊为宗旨,以“激情盛会、和谐亚洲”与“欢聚、分享、共赢”为理念,以“迎接亚运会、创造新生活”为主题,既是亚洲体育健儿竞创佳绩的重要平台和亚洲各国人民增进友谊的重要桥梁,也是展示广东和全国改革开放巨大成就,增进体育文化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提升我国国际形象、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窗口。党中央和全国人民对此寄予厚望,亚洲乃至世界人民对此热切期盼。

  自2004年7月广州申办亚运会成功和2006年11月获得亚残运会承办权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筹办工作,专门成立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筹办工作领导小组及3个专项协调小组,对筹办工作的重大方向、重大事项进行决策指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国家体育总局、中国残联等国家部委的支持指导下,在亚奥理事会、亚残奥委会和国际社会的积极帮助下,广东始终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探索科学发展新路与筹办亚运会、亚残运会紧密结合起来,按照“地方为主、政府主办、市场运作、全民参与”的原则,举全省之力全面推进亚运会、亚残运会的各项筹办工作,同时使地方科学发展、社会和谐迈上新台阶。

  一、坚持科学统筹,构建起中央、省、市统一完善的组织领导工作格局。我们成立了亚运会组委会和亚残运会组委会,负责统筹协调两大运动会的筹办工作。同时设立广东省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和深圳大运会筹办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新闻宣传、安全保卫、外事口岸、环保、医疗卫生与食品安全、火炬传递等6个专项协调小组。与此同时,成立了亚运会、亚残运会运行总指挥部和相关专项指挥中心,并在协办城市佛山、东莞、汕尾成立相关运行指挥机构,构建起中央、省、市统一完善的组织领导工作格局。在筹办冲刺阶段,我们学习借鉴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的经验,建立了由亚运会、亚残运会运行决策层、运行指挥层、运行执行层组成的科学高效决策指挥体系。全省各级各部门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主动配合、密切协作,形成各层次、各方面筹办工作的无缝对接。

  二、坚持抓好关键环节,努力提升重大赛事活动筹办水平。我们在全面有序推进各项筹办工作的同时,着力抓好四个重点工作:一是突出推进亚运城、竞赛场馆、无障碍设施等建设。新建12个、改造58个比赛场馆,特别是广州亚运城设置了运动员村、技术官员村、媒体村、综合体育馆等7大部分,集体育比赛、工作、居住等功能于一体,成为亚运史上的创举。二是突出组织好开闭幕式和火炬传递等大型活动,做到主题突出、隆重节俭,彰显中华文化、富有岭南特色。三是突出加强竞赛活动的组织,完善各类运行操作方案和应急预案,确保赛时运行指挥有力、高效有序。四是突出做好外事口岸、安全保卫、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工作。

  三、坚持办亚运与促进城市建设相结合,努力提高城市发展水平。我们按照“办赛事、办城市”的理念,在为亚运会创造优美整洁文明环境的同时,加快提升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城市群发展水平。广州市作为主办城市,全面实施亚运城市行动计划和“十年大变”工程,大力推动“天更蓝、水更清、路更通、房更靓、城更美”。佛山、东莞、汕尾等协办城市加快推进城市道路建设、交通升级、环境整治、绿化美化、文明创建等工作。同时,全省各市广泛开展了旧城区、旧厂房、旧村庄等“三旧”改造,深入推进宜居城乡和珠三角绿道网建设,以崭新面貌迎接亚运会。

  四、坚持迎亚运与创造新生活相融合,努力提高市民素质。开展“迎亚运、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和“迎接亚运会、当好东道主”等活动,激发人民群众参与亚运会的积极性。先后有近6万名广州市民自愿组团担当亚运信使,前往世界20多个国家、100多个城市宣传亚运、邀请客人,赛时将有6万名赛会志愿者和50万名城市志愿者为全世界的客人服务。与此同时,我们在全省深入开展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市民素质提升系列活动,倡导讲文明、重礼仪、守秩序、团结友善、热情好客的良好风尚,有效提升了人民群众的文明素质。

  五、坚持政府主办与市场运作相统一,不断提高筹办工作的市场化运作水平。在筹办活动中,亚运会组委会获得全部市场开发权,无论是赞助企业数量、赞助总额还是单个企业的赞助额都刷新亚运会纪录,特别是开了台湾岛内企业赞助在大陆举办的大型国际性运动会先例。亚运票务推广、商品开发推陈出新,上市的亚运特许商品达十大类、千余款,实现了亚运品牌与赞助企业双轨并进、共同发展。

  六、坚持宣传亚运与宣传广东相结合,努力展示和树立广东国际形象。我们举办“亚运中国行”、“亚洲之路”等系列宣传活动,在全国各大城市和亚洲37个国家及地区介绍亚运筹备、传播亚运理念,全面展示广东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成就。举行亚运火炬、会徽、吉祥物、会歌等一系列创意征集评选展示活动,结合上海世博会广东活动周宣传亚运,将亚运吉祥物“乐羊羊”送到亚洲和国内各主要城市的街头。加强与境内外媒体的合作,与49个制作团队签订电视国际公用信号制作任务协议,广州亚运会的节目信号可覆盖全亚洲,使本届亚运会成为媒体传播最广、影响范围最大的一届亚洲体育文化盛会。

  七、坚持两个亚运同样精彩,努力弘扬人道主义精神、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按照把“两个亚运”办得同样精彩的要求,我们努力做到“两个亚运”资源共享、同步部署、同步推进、同步落实。在完善各场馆无障碍设施建设的同时,各地尤其是广州市以街道为主体,实现了公共服务领域和中心城区无障碍设施的全覆盖。出台亚残运会特殊服务工作实施意见,在医疗、餐饮、住宿、交通等方面制定具体的特殊服务规定,多渠道优化对残疾人的相关服务,让残疾人在广州舒适开心。广泛开展亚残运会宣传活动,动员社会各界关爱残疾人、关心亚残运动和残疾人体育,使扶残助弱风尚在南粤大地蔚然成风。

  八、坚持办亚运与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相结合,努力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筹办工作中,全省开展了以“服务亚运当先锋”为主题的创先争优活动,各级党组织也围绕支持办好亚运会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组织生活。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高涨,主动参与志愿服务、维护市容环境,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组织人民群众服务亚运的前沿阵地,每个共产党员都成为引领人民群众服务亚运的一面旗帜。

  历经6年的艰辛努力,目前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各项筹办工作已经基本就绪。一届特色鲜明、异彩纷呈、亮点众多的亚运会、亚残运会正逐步展现。

  一是彰显精彩亚运。广州亚运会除全部28个北京奥运会项目外,还设置了14个在亚洲国家地区具有深厚民族特色的项目。体育舞蹈、龙舟、轮滑、板球4个大项和围棋、象棋两个分项首次正式进入亚运会,是亚运史上竞技项目最多的一届。同时,我们还精心准备了激情无限的亚运会开闭幕式,彰显中国特色、广东风格和广州风采。波涛滚滚的珠江和火树银花的珠江两岸,将成为亚运会开闭幕式的“流动的舞台”。

  二是彰显绿色亚运。秉承低碳、绿色的办会理念,广州和各协办城市广泛开展迎亚运清洁城市活动,联合推进跨区域的大气、水环境整治,城市环境显著改善。亚运城和各场馆都集中实施了分质供水、建筑节能、绿色交通等新技术,并将LED产品广泛应用到主要场馆及周边道路上。

  三是彰显人文亚运。赛会期间将通过开闭幕式以及丰富多彩的亚洲民族文化展示、表演活动和赛场体育展示等载体,弘扬中华文化、凸显岭南文化、融合亚洲文化,将亚运会打造成精彩纷呈、令人难忘的亚洲文化盛典。

  四是彰显科技亚运。赛会首次运用精准定位和无线上网功能的多媒体信息移动终端及电子导游导览系统,为亚运会来宾、运动员和游客提供多语种自动导游解说、亚运及广州旅游三维导览、WIFI无线上网、CMMB数字电视等服务。闪烁着科技之光的“亚运之舟”将在水上扬帆,开闭幕式及赛事将有3D电视直播,一系列新科技的广泛运用将为本届亚运会增添亮丽风景。

  五是彰显和谐亚运。本届亚运会充分体现对亚洲各国各地区自然、历史和文化的尊重,弘扬友谊、公平、和平的奥林匹克价值观。竞赛项目设置考虑到亚洲各个国家地区的特点和优势,促进亚洲竞技事业的和谐发展。亚运期间的艺术与文化活动将为亚洲人民创造一个超越种族、肤色、语言和政治制度的友好、和谐舞台。

  亚运的号角即将吹响,美丽的盛会即将开幕。我们将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亚洲各国各地区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下,以更加有力的组织领导、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更加高昂的精神状态,全力以赴、精益求精,确保各项筹备工作万无一失。我们将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坚决兑现对国际社会的郑重承诺,努力把2010年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办成一届热烈、精彩、成功的具有中国特色、广东风格、广州风采的亚洲体育文化盛会,向世界展示中国人民特别是广东人民的良好形象,为亚洲奥林匹克运动书写绚丽辉煌的新篇章。

  原载《求是》杂志2010年第21期(编辑 蔡明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