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长三角经验 广东专业镇转型应向产业链延伸
来源:南方都市报网络版 发布日期:2011-01-20 查看:大朗通过装备制造业提升传统毛纺织业生产效率,提高产品附加值,并向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延伸,成为广东镇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典型案例(详见本报1月17日与18日C叠03版相关报道)。“十二五”期间,广东将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而县镇转型升级是推动全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依托。在1月9日召开的广东全省专业镇转型升级现场会上,广东省省长黄华华强调,加快专业镇转型升级,事关广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科学发展全局,要努力探索出专业镇科学发展的新路。在此背景下,广东的镇域经济该如何进一步发展?日前,在省委党校主办,省编办、省行政管理学会协办的首届“广东镇域改革发展论坛”上,南都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镇域经济向产业链两端延伸
首届“广东镇域改革发展论坛”上,《2010广东镇域经济综合发展力研究报告》成果正式发布。广东县域经济研究与发展促进会联合省委党校省情研究中心组织专家撰写的这份报告表明,镇域经济成为我省区域经济的重要力量。
根据研究报告,2009年广东省1151个乡镇,镇域财政总收入为762.32亿元,成为广东区域经济的重要力量;全省中心镇城镇化水平(55.29%)显著高于全省建制镇平均水平(23.31%);专业镇进一步壮大,目前,广东省专业镇有309个,涉及机械、五金、纺织、家电、建材、服装、家具、摩托车、陶瓷、石材、针织服装以及新兴产业等30多个产业,形成了较为合理的专业分工和特色产业。同时,中心镇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城镇化发展的主要载体之一。2009年,全省277个中心镇国内生产总值(G D P)为6194.07亿元(同比增长17.30%),中心镇以个数占全部建制镇26.48%的比例,聚集了城镇总人口的47.03%,完成了可支配财政收入的60%,解决了1592.19万人的就业问题。
省委党校省情研究中心主任蔡兵表示,目前广东镇域经济总体上正从以传统的农业经济为主导向工业经济转型,特别是在珠三角的一些镇域经济,已经开始向产业链两端方向延伸,积极发展服务业。
发展面临体制束缚
报告同时指出,我省各地镇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城镇化水平还十分落后,影响了全省城市化的进程。据统计,2009年全省财政收入前100名的镇,98%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余下的2%分布在东翼地区,西翼和北部山区一个都没有。广东镇域经济规模总体还比较小,镇域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难以发挥聚集效应和规模效益。目前,广东还有650个镇人口少于5万人,大量的镇的规模还是比较小,阻碍了聚集效应的发挥。
广东经济发展相对发达的专业镇,也存在大而不强的现象。广东省省长黄华华就指出,从总体上讲,我省专业镇不仅自主创新能力较弱,自主品牌较少,产品附加值较低,而且产业生态环境亟待改善,加快转型升级的任务还十分繁重。
与会人士指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镇域缺乏必要的经济和行政管理权限,镇政府功能不完善,事权、财权不落实,不适应农村城镇化的发展。“镇域经济事关我省城镇化建设的速度和质量,目前珠三角的一些镇存在‘身大衣小’、‘脚大鞋小’、财大权小的情况,权、责、利不平衡的问题仍比较突出。”省编办副主任陈雄贵说。省委党校副校长陈鸿宇也表示,近年来我省镇域经济发展速度快于全省平均发展速度,但是镇域经济在政府的责、权、利方面的关系还没有理顺,由于县、镇两级政府之间的职责划分不清,镇政府职权不到位,镇政府还不能很好履行其经济和社会管理职能。
重心要转到民生、内需项目
省社科院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指出,目前广东发展镇域经济的困境,关键不是政府权力多少的问题,而是要逐渐回归市场主导资源配置的路径。“现在不少镇不论实力,都在建设市民广场,都要发展总部经济,都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从个体来看各有各的道理,但是整体来看不科学。”他表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县镇政府大力招商引资,依靠大项目带动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可否定,但是重心不能局限于此,而应该重抓民生项目,赢得民心。
“我省镇域经济发展首要考虑的问题是走向封闭还是开放?现在珠三角一些镇的G D P达到几百亿元,镇域经济到底要达到什么样的大规模?我认为发展格局没有定论,大小各有优势,关键是要从封闭走向开放,政府在发挥宏观经济调控和市场监管的主要职能后,应该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主导作用,为经济发展营造公平环境。”其次,他认为镇域经济还面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这包括变污染大、重能耗的项目为低污染、低能耗;产业结构从‘汗水经济’转变为‘智慧经济’;发展动力从过度依赖出口和政府投资拉动,转变为内需拉动。”
“当前我国镇域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建设幸福社会,广东实施的简政强镇和富县强镇两大改革,可以在转变政府职能、建设幸福社会等方面为全国做探索与表率。”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曾业松说。
地理纵深
珠三角镇域经济要改变“两个过度”
“与长三角相比,珠三角的镇域经济发展的不足体现在‘两个过度’:过度依赖出口拉动,过度依赖政府投资。未来发展镇域经济,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创造全民创业氛围,改善百姓钱袋问题;发展方式要转变到内需拉动为主力,内源发展为主体的发展模式上来。”省社科院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说。
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曾业松表示,珠三角镇域经济发展善于改革创新,不断转换发展思路,这些经验值得总结研究。但是,也需要学习长三角镇域经济发展以企业为本的思路和创业精神。“浙江约有近1000万人创业,足迹遍布全球,而且浙江人敢于走出去,约有400万人在外省创业,100万人在海外创业。长三角镇域经济发展探索的贸易领先,带动加工制造模式,值得学习。”
曾业松说。他还表示,江苏江阴在全国率先提出实现“幸福江阴”目标,这种发展模式的转型,值得当前广东借鉴。
蔡兵认为,广东镇域经济发展要进行分类定位,发展特色经济,培育支柱产业。“各镇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不应千篇一律发展雷同产业,应该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和条件,围绕建设工业带动型、商贸流通型、旅游拉动型、资源开发型等各具特色的镇域,来确定产业发展的重点和建立主导产业。”蔡兵说,我们制订了全市镇(街道)机关考核评价体系,把各项民生指标定量化、直观化、责任化,使干部所想所干与人民群众的所盼所需紧密相连。我们强调最本质的转型就是发展模式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