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广东工业取得关键性进展

当前位置: 主页 > 产业动态 > 科技信息 >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广东工业取得关键性进展

来源:南方日报 发布日期:2011-01-25 查看:
 

   第一架海鸥300通用飞机在珠海诞生,结束了我省飞机制造的空白。“十一五”期间,广东先进制造业发展强劲,其中装备制造业拥有从大型成套装备到通用装备、专用装备以及“陆、海、空”装备制造能力。 南方日报记者吴伟洪 摄

  昨日(23日),广东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布了“十一五”期间广东工业商贸经济和信息化发展情况。省经信委副主任邹生分别从工业经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结构、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能力、民营经济发展、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节能降耗和循环经济、扩大内需、信息化建设等九大方面介绍了广东经信系统5年来取得的成就。

  记者了解到,2010年广东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软件业务收入分别达2.16万亿元、1.74万亿元和2473亿元,均位居全国首位。

  “十一五”工业商贸经济和信息化全面突破

  “十一五”是广东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5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依照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广东利用倒逼机制逆势而上。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省经信委主任杨建初认为,如果用一句话来概述,那就是:工业、商贸经济成绩显著,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关键性进展,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

  工业发展大跨越,拓展门类优结构

  “十一五”期间,广东工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大跨越。对全省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达到54.3%,年均拉动经济增长6.8个百分点。2010年,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达2.16万亿元,比2005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长14.4%。副省长佟星在1月19日召开的全省经济与信息化会议上指出,目前广东工业增加值大大超过台湾、新加坡和香港同期增量。如果把广东按单独经济体排位,制造业增加值位列世界第7,排在英国之前、法国之后,比2005年的第16位大幅提升了9位。

  优化结构,拓宽工业产业门类,改变了以往偏小、偏散、偏轻的产业形态。广东工业紧紧围绕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既注重“扬长”,做优传统产业,做强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高技术产业;又突出“补短”,以汽车、石化、船舶、轨道交通、航空等大生产、大装备为重点,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以高端新型电子信息、LED、新能源汽车等为重点,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使我省工业体系更为丰富和完善。以大汽车、大石化、大钢铁、大船舶、大航空、大铁路、大装备为特征的重化工业加快发展,工业体系从“广东粮、珠江水、粤家电、岭南衣”演进到装备制造“陆、海、空”全面发展。基本形成珠江口东岸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带,珠江口西岸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带,珠江口沿海以石油化工和海洋工程为主导的生态环保型重化产业带及环珠江三角洲的特色产业带。同时,东方电气、中船集团、中航工业、中海油、中石化、东风汽车、西电集团、南车集团、彩虹集团、中国建材等央企纷纷到我省投资落户,建设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项目,有效促进了我省工业体系向做大做强转变。

  先进制造业发展强劲。2010年,全省先进制造业增加值9314.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7.2%,比2008年提高1.3个百分点。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3.6%,比“十五”期末增长近1倍,总体规模居全国首位。装备产业门类齐全,体系完善,拥有从大型成套装备到通用装备、专用装备以及“陆、海、空”装备制造能力。我国第一艘30万吨级大油轮在广州龙穴岛基地出坞,结束了我省不能建造10万吨以上轮船的历史;第一架海鸥300通用飞机在珠海诞生,结束了我省飞机制造的空白;全省汽车产量突破百万辆,居全国首位,自主品牌汽车落地生根;通讯设备、核电、风电、以及陶瓷机械等众多装备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难能可贵的是,我省还具备了高端产业装备制造能力。如光伏装备、OLED装备、蓝光装备等领跑我省产业高端化发展。跨越式发展的装备制造业为我省工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工作母机”,掌控了发展主动权,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高技术产业发展提速。2009年,我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3852.7亿元,连续15年居全国第一,比2005年增长62.9%;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2007年的20.4%上升到2009年的21.1%;高技术产品出口额1393.7亿美元,占全省外贸出口总额的38.8%,较2005年提升3.7个百分点。

  广东省4大领域、11个行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态势突飞猛进,多项产量产值领跑全国。2010年广东各类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达1.11万亿元,同比增长19.5%。其中,高端新型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等三大重点新兴产业取得实质性突破。全省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达4848亿元,继续领跑全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产量占全国40%,居全国首位;部分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LNG客车车型已开始批量生产;LED封装产量约占全球一半。

  区域协调成效凸显,内生增长动力显著增强

  “十一五”时期,随着粤东西北发展提速,广东区域发展差距逐步缩小。粤东西北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9.1%,增速比全省快3.4个百分点,比珠三角快5.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由2005年的12.7%提高到2010年的17.2%。2009年,我省地区发展差异系数为0.743,为近五年来最低。粤东和粤北人均GDP增速比珠三角快2.2和0.5个百分点,粤西与珠三角持平。

  “双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成效凸显。至2010年11月底,全省34个省级产业转移园入园项目超过2200个,投资额2509.6亿元;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超过2500亿元,税收200多亿元,转移和吸纳就业劳动力170多万人。

  内生经济方面“壮民营,扩内需”硕果累累。2010年,民营经济破茧而出,民营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5533.7亿元,同比增长23.1%,增速快于全省工业7个百分点,且增速分别比国有控股、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快9.7个和7.9个百分点,民营工业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从2005年的18.8%提高到2010年的27.6%。加上国有及其他企业,全省内源型工业占全省工业的比重上升到48.8%,有效改变了内外源型经济“一腿长、一腿短”的格局。

  内外需协调拉动经济发展格局逐步形成。2010年,全省工业品内销58177.2亿元,同比增长29.5%,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的68.5%,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拉动工业增长12.9个百分点。内销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从2005年的55.1%提高到2010年的73.3%。

  “两化融合”加快推进,网络经济领跑全国

  “十一五”期间,随着“两化融合”加快推进,“两化融合”创新中心成立,并初步探索“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在电子政务建设方面,广东在全国率先推进电子政务统一大平台,目前接入平台的省直单位达108个;探索符合省情的“三网融合”模式,编制“三网融合”实施方案和有关地区试点方案。目前省部共建数字家庭试点应用示范产业化基地(广州)的用户已突破3万,提供60余个数字电视和高清电视频道以及90余项互动信息服务。

  “物联网”、“云计算”发展迅速,研发应用能力走在全国前列。据悉,2010年物联网产业值超800亿元,全省集聚RFID相关的企业超过2000家,许多国际企业RFID的生产和封装地均设在广东。目前广州正积极筹备建设超级计算项目,深圳已在建设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

  “十二五”

  工业化中后期建设任重道远

  “十二五”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也是广东迈入工业化中后期发展的新阶段,进入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省委书记汪洋在十届八次全会上提出,要把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作为“十二五”发展的核心任务。

  然而幸福之路,靠什么来转型?又该如何通往?

  1月19日,为了贯彻省委十届八次全会精神,省政府召开全省经济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在会上,佟星指出,靠“十一五”我们打下的坚实基础,过去几年广东打造了一大批产业发展载体和平台。全省拥有各类开发区136个,其中国家级开发区33个,居全国首位。“十一五”期间新增各类国家级开发区10个,省级产业转移园34个,新增国家新型工业化基地7个,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5个,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14个。实施十二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以现代产业500强为抓手加快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中科炼化和中委炼化项目、广钢迁建项目、一汽大众汽车项目、中海油深水海洋工程项目、中船工业通用飞机项目、南车集团轨道交通项目、华星光电和广州LG液晶面板项目、彩虹OLED项目、宏威和汉能光伏项目等一大批重大项目在布局建设当中,为我省未来工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佟星特别强调,“十二五”广东工业发展要更加注重集约发展,创新发展、高端发展、内生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使“十二五”幸福广东建设更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