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科学技术部党组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十二五科技工作新局面的意见

当前位置: 主页 > 产业动态 > 科技信息 >

中共科学技术部党组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十二五科技工作新局面的意见

来源:科技部 发布日期:2011-02-28 查看:
 

  

国科党组发〔2011〕1号

        2011年是全面启动“十二五”科技工作各项部署的关键之年。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做好 “十二五”科技工作的开局和起步,开创科技工作新局面,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认真总结“十一五”科技改革发展的成就,充分认识科技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
        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技大会,作出《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科技规划纲要》)。党的十七大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五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各地方、各部门、科技界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科技规划纲要》起步阶段各项任务顺利完成。科技投入持续稳定增长,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取得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千万亿次高效能计算机、高速轨道交通、载人深潜器、65纳米介质刻蚀机、转基因抗虫棉、诱导多功能干细胞、铁基超导、量子通信等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明显增强,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支撑国家重大工程和重大任务、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取得重要突破,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进展顺利,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全社会的创新氛围日益浓厚,创新型国家建设加快推进。
        五年来,科技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深入实施技术创新工程,推进省级高新区升级,组织开展农村科技创业行动,大力发展民生科技,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和创新基地建设,加大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不断拓展国际科技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加强科技工作统筹协调,积极推动地方和行业科技工作,稳步推进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加强科学技术普及,落实各项科技政策,科技改革发展的各项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从战略全局出发,对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五中全会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世界科技发展趋势看,科技知识创新、传播、应用的规模和速度前所未有,国际金融危机催生重大科技变革,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社会进步相互促进和一体化发展的趋势更加明显,全球已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变革时代。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突破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让科技创新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对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提出更高的要求。从我国科技发展现状看,经过长期努力,科技事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科技实力明显增强,可以充分利用我国在一些领域同发达国家差距不大的有利条件,加快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努力实现发展的新跨越。同时也要看到,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经济发展技术含量还不高,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尚不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有待加强,科技资源分散重复现象依然存在,科技领军人才比较缺乏,科技工作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十二五”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攻坚阶段。要认真总结“十一五”科技改革发展的成就和经验,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统一到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既要把握住科技发展的重要机遇,又要清醒地认识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挑战,在创新中促转变,在转变中促发展,团结协作,攻坚克难,努力实现科技工作的新突破。
        二、贯彻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明确“十二五”科技工作的总体思路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了科学技术和自主创新的重要地位和关键作用,提出了未来五年科技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科技工作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深入实施《科技规划纲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支撑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攻占科技制高点,培育经济增长点,围绕民生关注点,突破改革关键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是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行动指南。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科技工作全局,让科学发展的理念在自主创新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使自主创新在实现科学发展中切实发挥重要作用,推动经济社会尽快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
        以支撑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把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驱动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紧密结合起来,把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使自主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动力。
        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自主创新是面向未来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由之路,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要把握世界科技发展趋势,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大力增强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努力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权。
        以改革开放为动力。落实科技、人才、教育三个规划纲要的战略部署,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管理改革,以服务国家目标、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出发点,以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集成为重点,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在开放的环境下加快推进自主创新。
        科技工作要认真制定并组织实施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围绕国家科技发展和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切实发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等国家科技计划的重要作用,争夺科技发展制高点,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满足改善民生的重大科技需求,提升科技创新基础能力,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更好地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三、坚持自主创新,着力实现科技发展的新突破
        1. 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努力实现重点领域的跨越发展。
        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是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摆在突出位置抓实抓好。紧紧围绕国家战略目标,统筹部署重点任务,加强系统集成,着力攻克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战略产品,实现重点优势领域的战略突破,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制订加快推进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的意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创新实施机制,健全管理制度,强化组织管理,提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整体管理水平和协同推进能力。切实瞄准产业发展前沿,准确把握科技发展态势,适时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进行动态调整。
        2. 突破关键共性技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坚持科技进步推动和应用创新拉动相结合,重点围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领域,集中力量加强攻关,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为重点产业转型升级、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将科技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服务流程创新相结合,加快推动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现代服务业发展。把国家高新区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充分发挥其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积极支持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有序推动省级高新区升级,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基地,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集群和产业集群。
        3. 加强前瞻性部署,提升持续创新能力。
        瞄准世界科学前沿,优化基础研究的科研力量布局,鼓励科学家自由探索,围绕国家重大需求,不断提升基础研究水平和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的能力。加快发展战略高技术,解决一批事关国家未来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前沿性和前瞻性高技术问题。统筹重大创新基地布局和建设,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加快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发展,整合构建一批国家重大创新基地。加强科技基础性工作,推动重点领域和区域的科学考察与调查。完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促进科技条件资源开发利用和开放共享,提高创新支撑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
        4.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创业,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按照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大力推进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加强农业关键技术集成创新和示范应用,强化对农田水利建设的科技支撑,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深入开展农村科技创业行动,加强重点领域新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模式创新,推进创新创业的一体化部署,培育并壮大农业科技创业链。大力发展生物农业、精准农业、节水农业和绿色环保农业技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快推动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系统创建信息化社会化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支持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一线开展创业和服务,不断完善公益性推广服务、社会化创业服务、多元化科技服务“三位一体”、相互促进的农村科技服务新格局。
        5. 大力发展民生科技,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推进全民健康科技行动,加强关键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促进健康产业发展。加强生产安全、食品安全、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等技术研发和系统集成,开发重大自然灾害预测预报技术和应急救灾重大装备。加强清洁能源、资源高效勘探与开发利用、环境污染治理、生态保护、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建筑节能、绿色发展与低碳技术研发与示范应用,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和城镇可持续发展。加强气候变化科学研究、技术集成与示范应用,全面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发挥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示范作用,推动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6. 深入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支持大中型企业加强自身研发机构和创新能力建设,围绕重点产业创新链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整合资源搭建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指导地方开展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工作。国家科技计划对创新型企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牵头承担研发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对行业共性技术研发推广以及行业性、区域性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加大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完善科技成果管理和评估制度,加强技术转移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大学科技园建设,制订和落实激励科技人员转化职务发明成果的具体实施办法。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国有企业技术创新考核等政策,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7. 加强基层科技工作,提升基层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
        发布新形势下加强县(市)科技工作的意见,全面加强基层科技工作。加大国家和省级各类科技计划对基层科技工作的支持力度,引导科技、人才、信息、金融等要素向基层集聚,推动基层依靠科技实现自我发展。积极推进科技兴县(市)工作,落实国家各项科技惠农政策。加强基层科技管理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建设县(市)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加大对基层科技人员的奖励和宣传力度,提高基层科技管理能力。
        8. 扩大开放与合作,提升科技创新国际化水平。
        以全球视野推进创新能力建设,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扩大我国科技对外影响力。深化气候变化、能源环保、粮食安全、重大疾病防控等全球性问题的国际科技合作。支持国际学术组织、跨国公司等来华搭建创新合作平台,鼓励企业到海外建立研发机构,积极推进国际产学研合作。坚持对等开放和有效管理原则,逐步加大国家科技计划的对外开放力度。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深入实施我方主导的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巩固和深化双边政府间科技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科技组织和多边科技合作,参与重要国际标准制定,提升我国统筹国际国内科技资源的能力。深化区域创新合作,增强对周边区域科技发展的辐射影响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合作和对外科技援助力度。采取多种措施推进内地与港澳台地区科技合作,鼓励民间科技交流。
        9. 落实人才规划纲要,建设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深入贯彻人才工作指导方针,树立以人为本、人才优先发展的理念。研究制订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以政策突破带动人才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启动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通过设立科学家工作室、培养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扶持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支持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和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等措施,加快培养造就一批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带动各类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和发展。坚持国内培养与海外引进相结合,切实做好“千人计划”等相关工作。完善人才发展政策,研究制订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引导和支持科技人才潜心研究等政策。
       10. 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大力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发展创新文化。积极倡导敢于创新、勇于竞争、诚信合作、宽容失败的精神,努力营造诚信、宽松、和谐的学术环境,鼓励自主探索,发扬学术民主,提倡学术争鸣。加强科研诚信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科研道德规范。加强科学技术普及,促进科研机构和大学向公众开放,推动科普示范基地和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组织好科技活动周、“三下乡”等重大科技活动,不断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和全社会的创新意识。
       四、深化改革,为开创“十二五”科技工作新局面提供坚强保障
        1.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紧紧围绕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管理制度创新。着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培育创新型企业,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着力增强科研机构和研究型大学的创新能力,深化科研机构分类改革,加快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研究促进科研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具体措施,完善基础研究管理机制,加强知识创新体系建设。加大对自主创新示范区、实验区和人才特区建设的支持力度,深入开展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鼓励先行先试,促进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加强试点示范和政策支持,推动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和国防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2. 推进科技管理改革,提高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深化科技管理改革是当前科技工作的一项重大任务。要落实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会同科技口等有关部门,针对科技宏观统筹、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和开放共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科技计划管理和科研经费管理等重大问题,在全国深入开展调研,研究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认真总结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农村领域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先行先试的成功经验,完善相关科技计划管理办法,积极推进其他领域的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改革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创新经费支持方式,加强科研经费监管,提高科技投入绩效。加强科技评估评价工作,完善国家科技计划评估评价体系和第三方独立评估评价制度。加强科技计划信用管理,建设国家科技计划信用管理系统。加强对科技人员学术行为规范、职业道德监督和学术不端行为的管理和惩戒制度建设。
        3.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强化创新政策保障。
        落实《科学技术进步法》的要求,积极推动国家财政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适时推出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建立健全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有效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更多投向科技创新。组织开展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促进服务科技创新的中小金融机构和新型金融服务机构发展,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深化科技保险工作。推动《科技规划纲要》配套政策的落实,加强科技法律法规和政策落实情况的评估,促进科技政策与财税、金融、产业政策的衔接配套。加强科技创新中的知识产权工作,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加强技术标准研发和国际技术标准制定。
        4. 加强科技战略研究,加大科技宣传力度。
        围绕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等重大问题,深入开展战略研究,创新研究方法,集成决策信息资源,增强战略研究的全局性、前瞻性和实效性,努力打造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科技战略研究智库。充分认识科技宣传工作的重要意义,逐步建立传统媒体与现代传媒相结合、科技新闻宣传与科技改革发展相适应的工作体系,不断提高科技新闻的传播能力和引导能力。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在科技宣传和舆论引导中的重要作用,及时准确反映科技界的呼声和要求,充分体现社情民意,为改进和提高科技管理工作提供舆论监督。
        5.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贯彻落实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建立健全决策机制,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开展工作。加强对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贯彻落实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维护党的政治纪律、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情况的监督检查,保证中央政令畅通。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惩防体系建设,完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提高制度的执行力。规范和加大执法检查、专项治理、巡视检查力度,加强对选人用人、科技项目、科技经费、科技奖励评审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督,强化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严肃财经纪律,加强审计工作。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工作力度。
        “十二五”时期的科技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深化理论武装,大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切实增强基层组织的生机活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选人用人机制,切实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弘扬党的优良作风,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深入基层,深入一线,立足本职,争创一流,为开创科技工作新局面提供坚强政治保证。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团结奋斗,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切实的贡献,以优异的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中共科学技术部党组
                                                                二O一一年二月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