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科技厅认真落实《珠三角规划纲要》并荣获优秀单位称号

当前位置: 主页 > 产业动态 > 科技信息 >

省科技厅认真落实《珠三角规划纲要》并荣获优秀单位称号

来源:未知 发布日期:2011-05-30 查看:
 

    近日,省人民政府通报了对珠江三角洲各市、省有关部门2010年度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下简称《珠三角规划纲要》)工作情况的评估考核结果,省科技厅以优异的考核分数获得优秀。

  一年来,省科技厅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全面推进珠三角自主创新,通过抓产学研合作、重大科技专项、高新区、专业镇、创新型企业等工作,全面提升全省和珠三角自主创新能力。2010年全省R&D/GDP达到1.8%,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珠三角R&D/GDP达到2.02%,完成《珠三角规划纲要》年度分解目标;年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双双突破10万件;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位居全国第一;科技进步水平和技术自给率大幅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稳居全国第二。一年实现3个突破:一是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突破3万亿元;二是高技术制造业产值突破2万亿元;三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1万亿元,为实现珠三角“四年大发展”,推动“十二五”广东科技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了奠定坚实的基础和强有力的支撑。

  措施

  真抓实干  推动各项任务落实

  省科技厅高度重视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推动四年大发展的各项工作,多次研究落实省部省院产学研合作、国家技术创新试点省、发展LED产业等各项工作的重点任务,明确责任分工,建立重大事项督办制度,团结带领厅机关全体成员,全力以赴,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同时,通过系列调研、科技形势分析会等方式加强对地方科技工作的指导,为推动各项重点任务的落实,全面推动创新型广东建设发挥了模范和带头作用。

  以“双转变”为己任  积极建言献策

  省科技厅以加速实现科技工作从“配角”到“主力军”、从“演员”到“执行导演”的“双转变”为己任,围绕“双提升”、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战略任务,全年向省委、省政府提交了多篇有分量的报告,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重点领域、政策措施等一揽子建议,以及从上游核心技术攻关和产品推广应用两端突破的工作方案。这些意见和建议为省委、省政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决策参考,充分发挥了科技推动珠三角科学发展的引领作用。

  方法创新  探索先行先试新路径

  科技创新,方法先行。为此,省科技厅专门成立省创新方法推广应用研究中心,以学习论坛、报告会、研讨班和专题巡讲等形式,推广应用产业技术路线图、高新技术产业生态地理信息系统、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等创新方法,初步形成具有广东特色的创新方法工作推进体系,并在产学研合作、国际科技合作、引进创新科研团队等方面形成一系列新机制、新模式,推动自主创新工作实现新跨越。

  特别是“三部两院一省”产学研合作、“合同能源管理+供应链+金融”新商业模式、标杆体系、白俄罗斯广东科技节等多项创新举措突破了传统发展模式的定势思维并成功应用于实践,成为广东开展自主创新综合试验的重要经验。

  成效

  创新型区域建设稳步推进

  2010年,我省获得国家科技重大专项36项(珠三角35项),跃居全国第三,有力提升了我省在宽带移动、核高基、集成电路、新药创制等领域承担国家战略任务的能力。全省年专利申请和授权双双突破10万件,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位居全国第一,科技进步率达53%,区域创新能力稳居全国第二,重大创新成果加速涌现。共获得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36项,创历年之最。

  同时,重大基础研究和原始性创新取得重大突破,在人类基因组研究、鼻咽癌发病机理研究等领域跻身国际领先行列。

  LED成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力军

  广东省LED路灯应用推广广州现场会成功举办,推广广州LED路灯工程建设经验,带动全省应用LED路灯20万盏,示范路段超过2000公里,示范规模和力度领跑全国。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攻关工作,推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组织实施“新兴产业培育支撑工程”,高标准编制《广东省LED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用好用足省战略性新兴产业LED产业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以新技术路线攻克固体微区激光剥离设备,新型多片HVPE设备等关键核心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抢占产业发展的技术制高点。

  在应用示范工程的带动下,全省LED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853亿元,企业接近3000家,从业人员55万人,带动就业220万人,产值和规模继续位居全国首位。

  专业镇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2010年全省专业镇GDP超过1.2万亿元,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材等传统支柱产业产值实现翻一番。65%以上的专业镇建立了特色产业公共创新服务平台,80%以上的专业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产学研合作活动,专业镇年科技投入总额达110亿元,拥有研发人员6.6万人,占全省近四分之一,专业镇创新集群成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今年1月份,省科技厅召开全省专业镇转型升级现场会,深入推进专业镇转型升级工作,新增省级专业镇13个,总数达309个。中山市实施“一镇一策”优先发展战略,探索“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的联盟标准模式,依托14个专业镇和26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制定16项产业集群联盟标准,打造“中山价格话语权”。

  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增长

  东莞、肇庆、江门市高新区成功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高新区全面覆盖珠三角各市,总数达9个,数量全国排名第一。更为突出的是,高新区着力建设高水平的创新平台,助力园区企业、产业发展。如东莞松山湖高新园区建设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四大创新载体,成功引进3个高水平创新科研团队,组建广东华南工业设计院等10家公共创新平台,孵化出33家科技型企业。

  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近1200家,累计超过4500家,总数居全国第二;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累计达30家,其中已认定国家级创新型企业13家,数量位居全国前列。推进“百强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评选出广东省“自主创新100强”企业,发挥了创新型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2010年,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3万亿元,增长15%;出口额约1700亿美元,增长22%,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更为突出。

  开创创新人才引进新局面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省科技厅不断完善创新、产业环境,加快引进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截至2010年底,全省研发(R&D)人员预计达32万人,增长13%。新增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7位,共有13位学者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连续第二年获得大丰收。

  首批引进 “人类病毒学研究”等12个创新科研团队,引进了106位海内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科研团队之一的深圳光启理工研究院团队在一年内从5人扩充至100余人,实现了“以专家引专家,以团队引团队”的人才规模引进。第二批创新科研团队的引进工作共吸引了来自海内外109个团队的751位高层次人才前来申报。

  发挥科技服务民生作用

  坚持科技服务“三农”,造福民生,是省科技厅的工作重点之一。加大农业科技专项投入,扎实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实现年新增产值约35亿元,年新增销售收入3.4亿元,年新增利税2675万元,辐射带动农户1.5万户,培训各类科技人员1000名。

  引导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医院共同组建医疗器械技术联盟,攻克医疗器械关键共性技术,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降低群众就医成本。发挥科技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的应急支撑作用,帮助控制东莞市发生的基孔肯雅热疫情。积极推动科技兴海战略,组织实施海洋产业科技专项,助力广东入选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深入推进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工作,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达30个,其中国家级8个,数量居全国首位。

  亮点

  借脑国内外创新资源助力创新型广东建设

  从“星期六工程师”到“企业科技特派员”,省科技厅以创新的思维,开创科研合作新形式。截至2010年底,累计超过3930名、来自全国各高校院所的企业科技特派员,进驻全省2650家企业,提升了广东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010年,省部产学研合作五周年总结大会召开,并制定产学研合作“十二五”规划,与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签署合作协议,建立起“三部两院一省”产学研合作新模式,集聚利用国内创新资源的长效机制基本形成。至此,参与省部院产学研合作的高校新增113所,科研院所新增151个,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4800多项,实现产值2086亿元。

  省院合作进展迅速,两年累计新增产值525亿元,申请专利4000多件。中科院在汕头、汕尾、惠州等地市建立5个产业育成中心或技术转移中心。启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联合基金第二期资助计划,每年联合基金规模扩大至8000万元。

  在充分利用国内创新科技资源的基础上,省科技厅还大胆“走出去”,借脑国际科技提升科研能力。首创 “哑铃型”国际科技合作模式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成功举办首届“广东科技节”,广东企业与独联体合作方对接成功30多个项目,签约金额达2200多万美元。“广东科技节”是中-白两国之间迄今为止最大的科技交流活动,也是广东首次在国外举办的大型科技节活动,更是“哑铃型”国际科技合作模式的一次成功实践。截至2010年底,联盟成员单位从51家增至近200家,其中独联体国家的成员单位15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