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高科技支撑新一轮城市化

当前位置: 主页 > 产业动态 > 科技信息 >

用高科技支撑新一轮城市化

来源:南方日报 发布日期:2011-07-29 查看:
 

   在昨日举行的省长与专家座谈会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金海、广东粤电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潘力、广州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乔亚东4位著名专家、企业家对广东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就如何培育战略主导产业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专家献策④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

    支持产业链关键环节实现新突破

    “现在的产业结构矛盾不是部门之间的比例不协调,而是关键环节转变滞后。所以政策重心应由过去的部门倾斜,向支持关键环节的功能性政策为主、兼顾结构性政策转变。”

    在省长与专家座谈会上,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建议,根据广东省情和科技、产业发展基础,培育具有持续带动发展能力的主导产业,应突出以生产性服务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以装备制造业为主体的先进制造业和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挑战】工业过度依赖加工制造环节

    王一鸣认为,广东目前产业结构的矛盾和问题仍然突出,从三次产业结构看,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传统服务业供大于求而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从工业内部结构看,工业过度依赖加工制造环节,决定市场地位和附加值的生产性服务环节发展滞后;高技术产业名义比重提高较快,但基本集中在价值链低端;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比重较大,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不断加剧。从企业组织结构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还比较少,中小企业发展面临较多困难。

    与此同时,国际产业结构调整正表现出诸多新的趋势和特征:一是制造业的服务化。生产性服务环节成为制造业价值链增值的主体,制造与服务的边界日趋模糊。二是跨国公司的价值链在全球重组。三是产业生态化发展趋势更加明显,低碳技术、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成为产业发展和竞争新的制高点。

    王一鸣建议,广东应加快培育具有持续带动发展能力的主导产业,突出以生产性服务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以装备制造业为主体的先进制造业和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建议】粤港金融合作可“前店后厂”

    如何发挥这三大主导产业的持续带动发展能力?

    王一鸣强调,广东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要充分利用毗邻香港的优势,促进香港现代服务业与广东产业发展的融合。“广东与香港的金融业合作也可以采取‘前店后厂’模式,将香港的金融业后台服务放到珠三角的板块来。”

    在先进制造业方面,虽然广东制造业规模很大,却缺乏集成的能力,而发展装备制造业正是提升广东制造业形象的很重要的部分。“装备制造业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强,在信息、软件等新兴技术的带动下,装备制造业已成为各项工业技术的集成和高新技术的载体。同时装备制造业自身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也不断产生新的需求,从而带动相关产业进一步升级。”王一鸣说。

    而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主导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发挥广东信息技术比较优势,推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传统优势产业提升,切实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和发展后劲。

    【对策】重点突破产业结构优化关键环节

    在近期可采取的战略性举措上,王一鸣建议,政策重心应由结构性政策为主向支持关键环节的功能性政策为主转变。

    “现在的产业结构矛盾不是部门之间的比例不协调,而是关键环节转变滞后。所以政策重心应由过去的部门倾斜,向支持关键环节的功能性政策为主、兼顾结构性政策转变,重点突破研发、设计、营销、品牌培育、供应链管理、专门化分工等制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环节。”王一鸣说,一方面,要加速完善市场机制、促进市场发育;另一方面,政府要对市场信号扭曲和失效部分进行弥补,支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王一鸣还建议广东选择若干区域,集聚资源要素,吸引高端人才等创新要素,引入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形成若干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强的产业集聚区。“南沙是广东未来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怎么定位,如何谋划,能否把这个板块利用起来,对于广东今后十五年非常重要。”王一鸣说。

    专家献策⑥

    广东粤电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潘力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应对低碳挑战

    “核电是广东清洁能源的发展方向,在低碳发展的形势下,只有核电才能替代煤,其他能源都替代不了。”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必然选择。电力行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碳排放的“大户”,如何提高节能减排效果,不但是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我省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课题。在省长与专家座谈会上,广东省粤电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潘力建议,电力行业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应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清洁能源。

    就此前颇受争议的核电发展问题,潘力表示,核电是广东清洁能源的发展方向,在低碳发展的形势下,只有核电才能替代煤,其他能源都替代不了。只要严格搞好安全,广东发展核电很有优势。

    【现状】电力行业碳排放占全国一半

    潘力透露,电力行业在能源转换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约占全国排放总量的50%,是二氧化碳减排的关键部门之一。我省既是能源消耗大省,又是能源紧缺省份,能源对外依存度大,煤炭消费量高,节能减排的压力非常大。

    作为广东省最大的能源企业的掌门人,潘力坦承,以该公司现有的能源结构,节能减排潜力非常有限。“我公司2010年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比例达10.22%,但燃煤火电占比仍较高,达79.35%。随着经济发展,发电容量增加,到2020年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将增长一倍。如果仅靠燃煤电站‘上大压小’效率升级,单位发电量的二氧化碳排放仅能下降5%。”

    【方向】核电仍是应对低碳发展重要手段

    应对低碳发展的出路在哪?潘力概括为开源节流。节流其一是指制造业等行业采取更先进的工艺流程,节省能耗;其二需要教育全体公民,提倡节能环保,低碳生活。第二个方向是开源,即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清洁能源,这也是发电企业最关注的。

    尽管受日本福岛核事故影响,世界核电发展受到考验和质疑,但潘力强调,在资源和减排硬约束条件下,核电仍然是应对低碳发展的最重要手段。

    目前,我国核电占能源利用比例仅为1.9%,不仅低于法国的75.2%,也不如美、日、韩等国。“从安全方面来讲,国内已经施工的核电站将全部改用三代核电技术,安全性比日本核事故的沸水堆型机组更高,核电安全和质量将更有保障。国家能源部门表示,中国核电发展的总体战略和方向不会改变,核电将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潘力认为,我省核电产业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起步,现在技术、装备制造等方面有一定基础,具备加快发展的良好条件。

    潘力还就清洁煤发电技术,推动整体煤气化循环相关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海上风电,培育海上风电产业;发展热电联产和分布式能源三方面,阐述了电力行业调整能源结构的建议。但他表示,这些清洁能源发电成本都比煤电要高,推广开来要有一定的政策予以扶持。

    专家献策⑤

    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金海

    认清我国新一轮工业化四大趋势

    “可以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前30年的那一轮城市化的基本依托是公路尤其是高速公路的建设,而新一轮城市化正在转向依赖于轨道交通的连接。这是一个质的跨跃:支撑中国前一轮城市化的是钢筋、水泥,而后一轮城市化则需要由高科技来支撑。”

    在省长与专家座谈会上,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金海指出,广东要培育具有持续带动发展能力的主导产业,就必须对我国新一轮工业化的四大基本趋势有清醒的认识。

    【突破】在制造业三块短板中做文章

    朱金海指出,在经历30多年的改革开放后,中国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中心”。现在的中国,大到原子弹、飞机、大炮,小到针线无一不能生产,工业体系十分完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制造业的水平和质量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机械装备、高端材料工业、装备控制系统等成为中国制造业的“短板”。

    朱金海表示,虽然现在中国基本什么样的产品都能生产,但生产工具却严重依赖于发达国家,比如生产中的大量流水线、工作母机,尤其是数控机床等都得从国外进口,甚至不少重要行业的机械装备进口的比例高达60%—70%,“如果在新一轮工业化中不能突破这一环节,那么中国制造业的命脉将永远掌握在别人手里。”

    此外,虽然目前中国年产钢材达7亿吨,俨然是全球的“钢铁大户”,但我们用的各种高端材料还得大量靠进口。材料的质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产品的质量,没有高质量的材料,中国也很难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和装备,因此,在新一轮工业化中向高端材料进军成为必然。而各类装备的控制系统也有很多技术难点尚未突破,包括航天航空、航海船舶、轨道交通以及数控机床的数控系统等等。

    朱金海指出,短板就是潜力,在以上领域,广东均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理应在全国率先突破。

    朱金海表示,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不仅是我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更是顺应新科技革命和低碳、绿色经济发展趋势、增强综合国力和竞争力、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现阶段应将节能环保、信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些产业将成为新一轮工业化、城市化的核心。

    【前景】新一轮城市化带动“海陆空”大发展

    “2010年中国的公路里程已达40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已达8万公里,接近于美国。可以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前30年的那一轮城市化的基本依托是公路尤其是高速公路的建设,而新一轮城市化正在转向依赖于轨道交通的连接。这是一个质的跨跃:支撑中国前一轮城市化的是钢筋、水泥,而后一轮城市化则需要由高科技来支撑。”

    朱金海指出,新一轮城市化将全面带动中国“海陆空”交通设备业的大跃进。从陆地来看,中国正在成为全球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最看好的市场,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快速发展,为全世界的城市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相关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目前中国内地共有36座城市向国家相关主管部门上报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发展规划,其中有28座城市得到了国家批准。在28座获批城市中,计划至2015年前后规划建设96条轨道交通线路,建设线路总长2500多公里,总投资超过1万亿。

    除了“地上跑的”,“天上飞的”也存在巨大的发展机遇。根据中国民航总局相关规划,“十二五”期间民航行业的投资规模将超过1.5万亿元人民币(合2300亿美元),主要用于建设新机场和增加飞机数量。“十二五”期间,全国机队规模将从去年年底的2600架,增至4500架以上。

    而在海上,游艇产业也是商机无限。按照国际惯例,在人均GDP超过6000美元后,游艇产业将随之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当下,长三角、珠三角及环渤海沿海发达地区的人均GDP已超过8000美元。可见,中国游艇产业即将迈入飞速发展阶段。

    朱金海表示,广东装备制造业原来相对不是很强,但近些年正在发力,今后更应将这一产业列入主导产业予以培育。

    【机遇】主动迎接新一轮消费高档化潮流

    世界奢侈品联合会的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消费了全世界1/4的奢侈品,达86亿美元。而且,中国将在5年内超过日本,成为全世界第一大奢侈品消费国,每年消费额达140亿美元。

    根据波土顿咨询公司发表的预测报告,如今上海和北京奢侈品门店的数量已和纽约、芝加哥相当。很多奢侈品品牌已经在中国的二级城市建立了大量的销售点。到2015年中国奢侈品市场将占世界总量的29%。

    “随着中国的大发展,未来高档消费品市场将为各地新一轮工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潜力,广东在确定未来主导产业时,也必须抓住这一轮新机遇”,朱金海说。

    专家献策⑦

    广州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乔亚东

    新能源汽车发展已是“箭在弦上”

    “不论是从国家的政策导向,还是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出发,大力发展更加节能、环保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都是政府和企业的战略选择。”

    当前,社会对于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电动车的质疑声音颇多,包括技术是否成熟,国家用财政的钱来补贴电动车车主是否公平等。而广州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乔亚东在省长与专家座谈会上表示,中国发展新能源车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

    【趋势】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大势所趋

    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2009)》的统计,全球石油储产比平均仅为41.6,这意味着:在不发现新的原油储量的前提下,按照目前的开采速度,41.6年后将无油可采,而全球57%的石油消费在交通领域。与此同时,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这对我国汽车工业提出严峻的挑战。

    乔亚东表示,国家对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态度可以从一系列扶持政策上看得出来。2010年10月,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确定了包括新能源汽车在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主要任务和扶持政策。他指出,前段时期,美国出台的汽车能耗标准为2025年每100公里的耗油量为4.19升。而有消息称,不久后我国出台的有关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规划也将对乘用车油耗提出相当高的要求,因此,“不论是从国家的政策导向,还是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出发,大力发展更加节能、环保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都是政府和企业大势所趋的战略选择。”

    【建议】公务车可多考虑新能源车型

    相对而言,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涉及多个行业与领域,包括科技、财政、环保、能源等。因此,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需要多个部门的“强强联手”甚至整个社会的参与,才能够突破“瓶颈”并发展起来。

    对此,乔亚东建议,广东在公务车的采购上可以更多地考虑本省的自主品牌,尤其是新能源车型。目前政府采购新能源汽车多集中在公交等商用车领域,希望下一步能推广新能源乘用车的采购,这样就能产生一定的示范效应。

    同时,乔亚东希望广东能够推出一套符合本省特点的新能源车补贴计划;制定一个以广州为主的1+8珠三角城市新能源汽车示范区推广方案,以便能给整个广东省的新能源车产业发展带来更强劲的发展动力。

    电动车要想快速发展,真正被市场接受,被普通老百姓接受,除了技术的成熟与行业标准的建立,还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充电的问题。目前的充电标准各方不一,这给老百姓购买电动车带来一定的“后顾之忧”。对此,乔亚东建议由政府主导,进一步推动电力系统与新能源车制造商之间的沟通,尽快完善包括电池充电系统在内的新能源汽车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尽快确立一个科学、长远、满足各方利益的新能源汽车运营模式,从而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找到一个“双赢”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