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兴海”动力升级 “海洋强省”南海起航
来源:南方日报 发布日期:2012-04-05 查看:
《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下称《海洋规划》)在今年正式开始实施,一场席卷广东14个沿海市所属陆域,覆盖41.9万平方公里海域,甚至佛山、肇庆及粤北“联动区”的“深蓝大潮”,将再次把南粤的社会经济发展推上潮头。
在有力启动广东海洋经济强省建设的进程中,“科学发展 先行先试”犹如一盏明灯,指引着广东海洋经济航行在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壮阔航路上。
借力科学技术的支撑与引领,“科技兴海”必将成为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建设当中的重要命题。《海洋规划》提出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在科技方面的战略定位,就是要建设“促进海洋科技创新和成果高效转化的集聚区”,同时,明确将“大力推进海洋科技自主创新”单辟一章,寄望于“科技兴海”战略的实施,为广东海洋强省建设增添源源不绝的强劲动力。
在先行中改革
“科技兴海”引领广东海洋经济
综合试验区建设
2011年7月5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要求将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建设成为我国提升海洋经济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区、促进海洋科技创新和成果高效转化的集聚区、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和推进海洋综合管理的先行区。同年8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更是亲自视察广东,明确指示:“要按照国家批准的《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努力打造海洋经济强省。”
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对广东发出了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动员令,广东海洋经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机遇,同时也肩负起为全国率先示范的历史重任。
为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作出了“大力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重要部署。“十二五”时期,广东将紧紧围绕“建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这一重大战略任务,大力弘扬敢想、善谋、勇干、求实的精神,勇于承担在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促进科技兴海,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提升海洋综合管理能力,南海综合开发保护等重点领域先行先试、探路示范的重大使命。
要完成这一重大使命,必须实施科技兴海战略。按照《海洋规划》第五章关于“大力推进海洋科技自主创新”的要求,广东省将深入实施科技兴海战略,深化海洋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体制改革,整合优势科技资源,加大海洋高新技术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优化自主创新和产业发展环境,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科技人才高地、海洋科技创新中心、海洋高技术成果高效转化基地和产业基地。为海洋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其中,4个方面的工作成为了重要抓手。首先,《海洋规划》就提出要推进海洋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发挥中央在粤涉海科研机构优势,优化配置海洋科技资源,支持广东与国家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海洋科学技术合作。
其次,《海洋规划》提出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形成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重点推进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制药、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海水利用等海洋高新技术领域专项攻关,进一步加强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等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第三,《海洋规划》提出创新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科技成果转化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将广州建设成为我国海洋科技成果交易中心,并在广州、深圳、珠海、湛江、汕头等海洋产业集聚区,建设一批海洋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基地。
第四,海洋科技人才培养也成为《海洋规划》实施的重点工作。不仅要加强中山大学、广东海洋大学等高校的海洋、渔业等学科建设,强化本土人才的教育培养,同时也要以海洋关键技术和前沿领域为重点,引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新型海洋学科带头人。大力鼓励企业引进和培养高端海洋科技人才、设立海洋科技研究机构和人才培养基地。同时,广东还要积极加强海洋类职业院校和专业建设,加快培养海洋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
在先试中发展
海洋科技支撑广东海洋
经济强省建设
“科技兴海”的发展思路牵引广东海洋经济走向的同时,也为整个广东产业的“转型升级”展现了诱人的契机。国家海洋局最新公布的《2011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经初步核算,2011年广东海洋生产总值9807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21.5%,比上年提高了0.6个百分点,占广东地区生产总值的18.6%,海洋经济的重要性日渐提高。
但相比于以前论堆头、讲块头、重个头的发展方式,广东海洋经济未来的发展也越来越倚重于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已连续17年蝉联全国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冠军宝座的广东正在“科技兴海”的大旗下再次起航。
诚如国家海洋局党组书记、局长刘赐贵在不久前再次强调的那样,“海洋科技主导着新一轮世界海洋竞争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决定着一个国家在开发利用海洋上的深度和广度。”他明确指出,海洋科技将从“十一五”时期支撑海洋经济和海洋事业发展为主,转向引领和支撑海洋经济和海洋事业科学发展,积极助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对此,广东省早已在《海洋规划》的指引下,开始了各项具体工作的部署。广东省省长朱小丹在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明确要求“加快海洋经济强省建设”。而“科技兴海”正是广东海洋经济由大变强的关键所在,朱小丹省长明确提出,要“大力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做优现代海洋渔业、做大海洋新兴产业、做强临港产业,打造广东现代产业‘黄金海岸’”。
广东省副省长刘昆在今年2月召开的全省海洋与渔业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要“认真落实《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突出抓好‘五坚持、五着力’。”其中“坚持创新引领,着力实施科技兴海战略”正是重要的一环。
在“十二五”的新征途上,广东海洋经济跨越发展之路也将在“科技兴海”大旗引导下,踏实稳进,奋力前行。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局长郑伟仪提出,广东下一步将以思路创新提高科技兴海谋划水平,以政策创新促进科技兴海规划全面落实,以管理创新推动科技兴海取得实效,以机制创新增强科技兴海活力,全面增强海洋科技创新对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管理服务能力提升的支撑引领作用。
随着这些工作的深入开展,广东省将在2015年基本形成分工合理、优势集聚、辐射联动的区域发展新格局,海洋经济总量达1.5万亿元。到2020年,广东将进一步实现海洋经济科学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主要海洋产业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海洋科技贡献率大幅提高,海洋生态环境明显好转等多项目标,最终将广东建设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海洋强省,为广东整体经济的转型升级作出重大贡献。
广东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巡礼
1.涉海科技创新产业示范基地:
广州国际生物岛、深圳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珠海万山海洋科技产业园。
2.涉海主要科研机构:
中央在粤的有:中山大学、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广东省属的有:广东海洋大学、汕头大学海洋生物研究所。
3.涉海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
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南海海洋生物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基因工程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海洋局
大力支持广东科技兴海
近年来,国家海洋局对广东“科技兴海”的大力支持,既有重大科技项目、重要政策措施等各种资源的倾斜扶持,更有发展战略、工作思路等全局问题上的正确指导。国家海洋局领导心系广东海洋事业,与南粤海洋人一道筹谋广东海洋经济的发展,令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的建设从一开始就有了深厚的根基。
精心部署,重点支持▶▶
国家海洋局强力助推广东“科技兴海”
国家海洋局领导十分关心广东海洋经济发展,多次亲赴广东调研,为南粤海洋战略的实施频频“支招”。2010年,国家海洋局与广东省人民政府签订了《关于促进广东海洋经济强省建设的框架协议》。同年,国家海洋局、科技部联合举办的“首届全国科技兴海大会暨全国科技兴海成果展览交易会”落户广州。
2011年5月5日,国家海洋局党组书记、局长刘赐贵亲赴广东省调研,明确提出了支持广东海洋经济发展的12项意见。
政策扶持,项目带动▶▶
广东海洋科技发展借力升级
国家海洋局通过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海洋可再生能源专项、海水利用专项等国家海洋领域科技专项,支持广东开展海洋科技应用研究工作,对提高广东海洋科技研发水平、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建立海洋科技创新平台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方面,广东充分发挥海洋科技力量雄厚的优势,推荐立项了海水工业化养殖、海洋生物产品、海洋工程技术、海洋制药等重大项目。目前,全省主持与参与公益科研专项项目14个,涉及经费近7000万元,有力地提升了广东海洋科技研发与应用水平。
“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908”专项)在国家海洋局的大力支持与具体指导下,广东在水体调查、海岛调查、海岸带调查、海域使用现状调查、沿海社会经济状况调查与评价等方面完成了预定的计划任务,初步构建了广东近海“数字海洋”信息基础框架,建立了海洋资源环境信息查询系统及综合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在海洋可再生能源专项方面,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中山大学等承担了海岛波浪能独立电力系统规模化应用示范工程、新型高效波浪能发电装置的研发与应用等项目,使广东海洋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与应用走在了全国前列。
广东科技兴海
多“航路”齐头并进
“蓝色经济”大潮汹涌澎湃,摆在广东面前的是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更是百舸争流的激烈竞争,唯有发掘自身优势,勇往直前,方能开拓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远大航路。
近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 “科技兴海”战略实施,制定规划,设立财政专项,有效提升了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质量与后劲,在海洋生物技术、海洋生物育种、海洋现代渔业、海洋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与修复等方面取得较大技术突破,大量科技成果更成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海洋科技创新不断取得新成就
为解决海洋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广东有效整合全省海洋科技力量,突破了一批影响海洋事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难题,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科技创新成果。
2009—2011年,广东省海洋科技项目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奖项共27项。
海洋科研和教育平台不断健全完善
从海洋科技力量的分布现状以及产业现状出发,大力加强了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健全完善海洋科研和教育平台,在支撑服务海洋科技创新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海洋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力量不断壮大。截至2011年底科技人才共2299人,居全国第5位,中高级职称人员达1530人,占比72%;涉海科研机构达25个,居全国首位。
海洋技术领域重点实验室建设成效显著。目前已建立起了海洋生物技术、近岸海洋工程、海洋药物、热带海洋环境等省部级以上涉海重点实验室26个,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3个。还拥有一批国家、省级各类型涉海工程技术中心、企业研发中心与海洋科技成果推广机构。
重大海洋科技成果推广频有突破
按照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的要求,加快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推进“政、产、学、研”结合,做到“开发一项技术,带动一个产业,发展一方经济”,推动了广东省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海洋生物技术方面,广东省开发了多种热带海洋生物活性化合物的发现与优化技术,提取鉴定的约900个热带海洋生物化合物中,其中119个为国际上首次发现,形成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创新技术和广阔市场前景的高附加值海洋生化制品。
在海洋生物制药技术方面,广东省开发出了体现南海资源特色和作用机制独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药物和候选海洋化合物,其中海葵强心肽、鲨肝刺激物质类似物、芋螺毒素多肽等多种海洋药物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有望形成新的海洋制药产业群。
在现代海洋设施方面,发展了具备在线实时监控、自动调控与投饵、水循环率达90%以上的精准高密度循环水工业化养殖技术,2011年广东省海水循环水养殖326673立方米水体,产量达11248吨;实现了深水抗风浪网箱各环节技术系统化集成,已建设珠海、饶平、湛江等深水网箱养殖产业园区,截至2011年,全省投放深水网箱878只。
在水产品精深加工方面,国内外多项技术成果在产业中成功应用,推动广东水产加工业迅猛发展。2010年全省水产加工企业达1174家,年加工能力达423.1万吨,加工产量达144.3万吨。南海大洋性生物资源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技术逐步完善,开发前景广阔。
在海水综合利用方面,已初步形成以反渗透技术为主体的海水淡化技术产业群体,与中科院合作开发的“膜法海水淡化新技术”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建立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低能耗海水淡化新工艺、关键装备及示范工程;推进海水直接利用技术在临海工业大规模应用,年直接利用海水量接近200亿立方米,居全国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