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亚湾中微子实验 项目基本建设完成

当前位置: 主页 > 产业动态 > 科技信息 >

大亚湾中微子实验 项目基本建设完成

来源:南方日报 发布日期:2012-06-18 查看:
 

      今年3月8日,由中美等国联合组成的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项目组,全球率先公布发现中微子的第三种振荡模式,引起国际物理学界的震动。

    昨日,该实验项目组在大亚湾举行参建单位的答谢会,这表明项目建设基本完成。而二期实验室初步选址于惠州。

    美国人放弃自建方案

    提起大亚湾,很多人自然想到核电站,但是中微子实验项目却鲜为人知。在大亚湾核电站群附近的山洞内,有一条长达三公里的隧道,大亚湾反应堆的5个中微子实验室即藏身于此。

    该项目去年年中才完成部分探测器的安装。今年3月8日,项目组凭借仅55天的数据量,抢在竞争对手之前,发现了新的中微子振荡。消息一出便引发国际物理学界的震动。美国Jefferson实验室常务副所长Robert McKoewn称之为“中国有史以来最重要的物理学成果”,认为“中国粒子物理的时代已经到来”。

    这项成果同时证明,美国能源部放弃原来在其本土自建实验室的方案,而向大亚湾项目注入3400万美元的抉择是正确的。据项目办公室主任刘丽冰介绍,该项目定址大亚湾是“天时地利人和”的选择。

    “大亚湾的地形特点特别便利于这项科学研究。”据她介绍,一方面,该项目紧邻世界上最大核反应堆群之一的大亚湾核电站与岭澳核电站;另一方面,其紧邻高山,有着天然的宇宙线屏蔽,可排除杂散的中微子,这成为试验成功与否的关键。为此,项目施工方打通隧道,隧道最深处距离山岩表面达300米。

    中国的方案令美国等多个国家的政府和研究方都纷纷加入,其国际投入占实验投入1/3强。实验国际合作组有中国(包括香港和台湾)、美国、俄罗斯、捷克等六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位研究人员参加。美国负责了水契仑柯夫探测器等约一半探测器的建造。

    成就来自“协同创新”

    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长、该项目国际合作组发言人王贻芳强调,实验室所取得的成就,应归结于“协同创新”成就“厚积薄发”,是政府、研究机构、企业合作共同支持大型基础研究项目的一个成功范例。

    据了解,大亚湾中微子实验项目中国内地总投资1.6亿元人民币,得到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广东省、深圳市和中国广东核电集团的共同支持,其中广东省与深圳市分别投入2000万元和1000万元,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投入3500万元。在建设过程中,中方主要负责实验室建设以及中心探测器钢罐的研制、液体闪烁体的研制、反符合探测器RPC的研制,读出电子学与数据获取系统等。

    企业界在项目建设中的贡献不容小觑。王贻芳在昨天的会上说:“该项目在国内工业界的协作努力下完成,展现了我国工业的高水平”。

    他介绍了项目中的几大难点:在反应堆附近完成3000米隧道和5个地下实验厅的爆破;超大空间内恒温、恒湿的运行环境;液体材料有极高的纯度、透明度等严格要求等。而这些难题,在30余参建单位的各司其职、协同合作下一一破解。其中包括了深圳市振豪密封技术有限公司、广东中泽重工有限公司等。

    “对很多企业来说,参与大亚湾中微子实验项目建设的盈利空间不大。但是作为对中国科学发展有责任感的企业领导,他们都了解这一研究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因此积极投身到项目建设中来。特别是,中国广东核电集团从实验站选址、土地申报、投入经费、反应堆数据分析、日常工作等方面,都给予项目组持续支持与帮助。”刘丽冰说。

    据悉,大亚湾中微子实验项目将争取在三年内将测量精度再提高4倍左右,以巩固世界领先的研究优势。与此同时,大亚湾实验正在积极筹备新的实验计划,部署前瞻性的预研项目。

    另外,刘丽冰透露:中微子研究的第二期项目将在“十三五”期间启动,开展更深层次的中微子物理研究,二期实验室初步选址仍然有意于广东,在惠州。“目前,国际上很多单位已经表态,愿意投资或参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