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原始创新厚“基”薄发
来源:南方日报 发布日期:2013-01-07 查看:2012年,广东省全社会研发投入预计达1250亿元,占GDP比重提高到2.1%。从2000年1%的比重到超越2%,走过了12年历程,展现出全省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鲜明特征。广东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水平已上升为全国“第一梯队”,部分领域逐步跻身世界领先水平,呈现厚“基”薄发的发展趋势。
2012年末,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和四家企业举行“重大转化项目签约仪式”,项目包括治疗抗糖尿病、老年痴呆和白血病的药物合作开发,总转让费约两亿元。该院是由中科院、广东省和广州市政府共建的国家级创新平台,这批获得国内外发明专利的重大成果得以转化,标志着其原始创新成果渐入转化,并且即将造福民生的收获期,也是我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举的一个典型。
近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推动科技创新战略,去年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达到2.1%,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在2009—2012年3年间,广东共获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项目36项,是前11年所获项目数总和(11项)的3倍多,这标志着我省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跻身国内前列。
过去一年,广东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1250亿元,比2007年增加840亿元,年均增长25%
据统计,过去一年,广东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1250亿元,比2007年增加840亿元,年均增长25%;研发经费占GDP比重从5年前1.3%提高到2.1%,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全省共建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9家,省重点实验室181家,省公共实验室18家。涌现出以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华南新药创制中心等为代表的一批新型科研机构,引起全国同行的高度关注。
2009—2012年3年间,广东共获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项目36项,是前11年所获项目数总和(11项)的3倍多,标志着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跻身国内前列。
广东的党政部门不仅重视与本地发展有直接促进作用的创新项目,也支持更加核心或前沿的基础性创新。我省在超材料、中微子、基因组、干细胞、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等领域跻身国际领先水平,多个重大研究成果相继在国际顶尖学术杂志发表。
我国迄今最大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散裂中子源正在广东建设,其建成后将为我省政府多个领域的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提供先进支撑平台,去年3月,深藏在深圳大亚湾地底下的中科院中微子实验室传来令世界高能物理界震惊的消息: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被发现,并测量到其振荡几率。
原始创新的进展,延伸到专利技术的成就。去年1—10月,我省发明专利授权量达18527件,增长24.8%,稳居全国第一;国际专利申请受理量7314件,更是占全国半壁江山。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广东省首批引进的科研创新团队之一——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在不到两年就成功研制出“隐形衣”,可以引导微波“转向”从而防止物体被发现。这一成果在《科学》杂志刊登,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引起了轰动。
研发人员如今已达45万人,比五年前翻了一番,规模全国第一
由于历史上科技资源积累相对不足,广东的高端科技人才过去比较匮乏。广东省委、省政府在补这个“短”的方面,下了大功夫、大本钱。
2010年年初,南方日报独家报道了广东在国内首创以团队形式在全球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新闻,引起海内外科技界的震动。这一计划迄今已经投入14.95亿,引进57个高水平创新科研团队,其中包括外籍诺贝尔奖得主、发达国家院士等高端人才。而如今,本报再次独家披露由省科技厅在2012年年末推出的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则是为了鼓励和支持青年人才从事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首批16位各获得100万元的科研资助经费。
不管是引来金凤,还是扶持雏凤,都是广东重视科技创新人才的举措。
笔者了解到,过去人才匮乏的广东,研发人员如今已达45万人,比五年前翻了一番,规模全国第一。广东近三年还新增两院院士6位,新增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5位。
我省如今在重大项目承担、优秀人才队伍“舞台”上,优秀青年科学家已开始成为“主角”。如近三年来,广东新增国家973计划(含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项目,年龄结构日渐趋于年轻化。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承担者40周岁以下占据了70%。笔者从中山大学了解到,截至2011年,该校教师中40岁以下的达48.7%,其中教授已达72人。他们当中很多人已成为该学科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