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莞惠创新圈已形成并扩至香港
来源:南方日报 发布日期:2015-07-14 查看:
2015年6月12日,东莞市誉铭新精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誉铭新”)总部项目投资协议签约仪式在塘厦镇举行。该项目计划投资14亿元,计划今年底动工,2017年底竣工。项目投产后,可新增年产值28亿元,新增年纳税2.4亿元。
在惠州大亚湾,比亚迪惠州产业园正在紧张地生产一种叫做“铁电池”的充电电池,这些电池生产后会被运到比亚迪位于深圳等地的汽车生产基地,并最终成为比亚迪秦、e6、k9等新能源车型的“核心”——电动车动力电池的一部分。
近年来,随着深莞惠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的建立健全,类似的企业之间分工协作和企业内部经营要素分工在深圳、东莞、惠州三个城市表现得越发明显。
曾有学者就深莞惠之间的这一转型发展新态势做过调研,认为三市之间,尤其是东莞、惠州的临深片区和深圳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创新圈,这个创新圈甚至可以扩展到香港。
●南方日报记者 戴双城 黄少宏 周欢 曲广宁
溢出
深圳创新惠及东莞惠州
随着深圳产业向东莞、惠州扩散的加快,深圳的技术也随之向两市扩散。2014年,东莞主动承接周边地区高端产业转移,精准招商效果明显,其中在主动对接深圳先进产业溢出方面,全年引进符合东莞产业发展的深圳项目共158宗。
在惠州市仲恺高新区TCL通讯全球制造中心的生产车间里,工人和机器都在忙碌着,从表面贴装到组装、包装出货,平均每天几十万个手机产品在流水线上快速流动。这里是全中国单体产能最大的手机制造基地,手机年产能高达1.2亿部。从这里生产的手机,最终漂洋过海到达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手中。
支撑着TCL通讯产品的技术因子来自深圳——作为惠州TCL集团的核心成员公司,TCL通讯研发在深圳、生产在惠州。TCL制造通讯产品的这一模式在深莞惠城市圈里非常流行:欧美需求—深圳研发设计—惠州(或者东莞)生产。
类似的例子也很容易在东莞找到。常平圣旗美服饰的产销流程基本上也是这样:欧美客户下单,并提供他们研发的面料,公司设在深圳的设计公司负责设计,在常平的工厂里生产,然后出口。宇龙酷派品牌市场部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宇龙酷派在东莞以生产制造为主,研发为辅,深圳总部以研发和营销为主。
传统制造业产业配套能力强大的东莞,对于这样的区域合作分工有着巨大的需求。东莞市内资经济促进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2014年,东莞主动承接周边地区高端产业转移,精准招商效果明显,其中在主动对接深圳先进产业溢出方面,全年引进符合东莞产业发展的深圳项目共158宗。
随着深圳产业向东莞、惠州扩散的加快,深圳的技术也随之向两市扩散。
在东莞清溪,清溪招商引资的大项目大都来自深圳,该镇镇委书记黄宇富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清溪将充分发挥区域、生态、产业等优势,主动承接深圳产业转移,积极推进与深圳的区域创新协作,争取成为深圳建设国际创新中心的辐射区,将加强对深圳科技园区创新资源的吸纳及生物医药、高端电子信息战略新产业的引进。
在惠州,自从深圳的伯恩光学公司2009年进驻惠州惠阳区秋长街道白石村后,白石从一个杂草丛生的小村蜕变为发达的工业园区,迅速城镇化。在其带动下,秋长一跃成为工业大镇,也助推惠阳经济发展提速。惠阳区政府区长胡斯平介绍,今年1—4月伯恩光学完成产值71.6亿元,大幅增长134.4%,对惠阳工业增长的贡献率由去年同期的25.8%大幅提高至79%。
反哺
莞惠产业回馈深圳创新
说起反哺,在东莞和深圳之间表现得更为明显。除了上文提到的誉铭新公司外,落户东莞的华为、宇龙酷派、酷比等大型手机品牌对于深圳的手机产业链的支撑作用非常明显,带动了深圳通信产业在国内乃至全球话语权的快速增大。
谈及深圳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很多人都耳熟能详,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所使用的电池大多产自设在惠州的工厂。总投资约50亿元,2009年建成投产的惠州大亚湾比亚迪工厂,如今动力电池年产能达1.6GWh(兆千瓦时),现有产能居全国第一。正是深惠两地的协作,壮大了比亚迪的新能源电池业务。
从2014年开始,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逐渐成熟,比亚迪成为了新能源汽车国内销量冠军,再加上其全球范围内新能源车型的热销,这种汽车动力电池正成为制约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产能的最大瓶颈,而惠州的比亚迪电动车电池生产基地不断扩大的产能极大地缓解了这一矛盾。
而伯恩光学惠州厂区生产的玻璃屏幕,也开始应用到华为、酷派的手机上。
说起反哺,在东莞和深圳之间表现得更为明显。除了上文提到的誉铭新公司为华为、中兴等主要客户提供手机、PAD等数码产品设计、精密模具开发制造、塑胶制品注塑成型等一站式服务外,落户东莞的华为、宇龙酷派、酷比等大型手机品牌对于深圳的手机产业链的支撑作用非常明显。这3家手机厂商均在深圳发展多年,众多服务企业与它们的上游供应链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围绕它们而生存的产业链条。同时,这些企业也与它们一起成长,带动了深圳通信产业在国内乃至全球话语权的快速增大。
这些企业虽然目前都将生产的主要部分转移到了东莞,一小部分的配套企业也跟着来到东莞,但是更大量的配套企业还是留在了深圳,在生产中需要采购的零部件仍然在支撑着深圳相关产业链条。
此外,东莞也开始为惠州、深圳的企业提供创新服务。得益于东莞近年来在科技创新上面的大量投入,东莞和全国的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了24个新型研发平台。据不完全统计,这23个新型研发平台累计服务了珠三角企业2万多家,其中就有相当大一部分来自深圳和惠州。
对于创新在深圳、东莞、惠州之间这种流动现象,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深圳分院副院长朱荣远认为,目前广东的创新带主要集中在从深圳大沙河到广州增城这一带,其中包括莞、惠的临深片区以及东莞的松山湖,创新因素在这条创新带尤其是东莞和深圳之间流动频繁。这种流动既互相支持了双方的创新,将来也有可能会支撑珠江东岸甚至整个广东的发展。
成效
深莞惠创新圈业已形成
深圳和东莞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个创新圈,双方在这个创新圈里紧密合作,东莞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和深圳强大的创新能力互相支撑。对此,有学者认为,这个创新圈还应该加上惠州和香港。
2015年3月24日,为了推动创新驱动战略,东莞成立了创新驱动讲习所,并邀请了时任深圳市副市长的唐杰作创新驱动报告。唐杰在报告中表示,深圳和东莞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个创新圈,双方在这个创新圈里紧密合作,东莞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和深圳强大的创新能力互相支撑。
对此,有学者认为,这个创新圈还应该加上惠州和香港。
惠州土地面积占整个珠三角地区的21%,但土地开发强度只有10%左右,远低于深圳、东莞、广州,开发空间较大,而深圳、东莞建设用地紧缺,因此形成了优势互补。
惠州市发改局相关负责人说,深圳具有经济特区的体制、资本、技术、信息的综合优势,东莞具有全球重要制造业基地的生产规模和集群产业实力,而惠州具有资源和发展重化工业的后发优势,近几年惠州自身科技创新实力也大大提升、不断追赶,所以深莞惠需要在差异中找互补,在互补中求合作。
数据显示,受深圳等发达区域的辐射以及进行自主创新,惠州产业转型升级近年迈出新步伐。2014年惠州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62%,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0%,产业高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如今,惠州正通过搭建区域平台进一步加深与深圳、东莞的协作发展。去年12月底,惠州启动了潼湖生态智慧区的建设,现已新引进企业总部、研发基地、创新孵化等项目20宗,总投资285亿元。这个位于惠州仲恺高新区西部,与深圳市、东莞市毗邻的智慧区,将打造成为支撑惠州经济社会未来10—20年发展的“绿色引擎”。
对此,中山大学珠三角改革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丘海雄认为,惠州的产业发展怎么定位、创新体系怎么建构,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加强与深圳、东莞等周边地区的协同创新、分工合作、资源共享。
而以电子信息产业见长的东莞黄江镇则也在对接深圳前沿的电子信息技术和项目。据统计,近3年来,黄江从深圳引进企业34家,其中内资企业28家,外资企业6家,总投资额达118.35亿元,这些引进的企业都以电子信息业为主。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李立勋认为,深圳向周边地区的新一轮产业、技术和资本的转移已经明显开始,它们不只是原有企业的迁移,更多的是新的增量,在产业类型、资本类型、投资主体等方面呈现新的变化。
■样本
东莞松山湖(生态园):
东莞创新发展的领头羊
2015年6月,创业板上市企业长盈精密对外发布公告称,公司拟使用自有资金5600万元收购东莞松庆智能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松庆智能”)70%的股权,这意味着该公司向工业智能自动化领域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作为东莞唯一的国家级高新区,松山湖(生态园)一直被视为东莞转型升级的主要增长极以及创新发展的领头羊。据统计,截至目前,园区已引进培育84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占东莞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11%,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4家,上市企业3家,新三板挂牌企业9家。2014年园区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占园区总收入的69%,研发投入占园区企业研发投入的81.2%,当年专利申请量占全区专利申请总量的41%。
在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方面,松山湖(生态园)与国内知名大学和科研院所合作,引进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东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清华大学东莞创新中心等20家新型研发机构。
无论是联姻松庆智能的长盈精密,还是已经成为园区经济发展中流砥柱的华为,抑或刚刚签约落户的光启研究院,在东莞,松山湖(生态园)的超常规发展很大程度依赖于深圳等周边地区创新崛起所带来的发展红利外溢。
这些优秀企业的引进,不仅在前期为松山湖(生态园)及东莞制造业带来先进管理经验、创新技术支撑、市场需求及行业带动,推动松山湖(生态园)本土企业的培育与壮大,还促进了创新要素在区域之间的双向流动。
■观察
借助创新溢出实现城市群协调发展
从深莞惠一体化发展已有案例来看,大批企业顺应时代潮流趋势落户搬迁至周边城市,不仅没有损害到这些企业的输出地,相反给这些先进地区腾挪出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对于企业输入地而言,带动的不仅仅是产业供应链体系的区域流动,还包含技术、管理、人才等创新要素的外溢。
而且,随着这些创新要素在输入地不断得到优质的重视与培育,源源不断的创新红利也在不断外溢,在给当地经济产业转型升级带来强大动力的同时,也很好地为原有的输出地提供产业配套支撑,助推输出地往更为高端的产业领域进发,进而进一步扩大企业的效益,并为地方政府带来更稳定的税收。
按照国外学者戈特曼的研究,长三角在地域规模、经济规模和城镇形态等方面无疑进入了世界级城市群的行列。相对长三角和京津冀而言,珠三角面临比较大的问题是城市群自主创新能力相对不足,产业转型升级缓慢和协同不足。
利益协同化是世界级城市群发展最鲜明特征。在笔者看来,要扭转自主创新能力相对不足的局面,珠三角城市群在发展当中应该擅用类似深莞惠正在形成的创新和产业的流动,在协调发展中形成双赢的局面。
目前,珠三角已经基本实现生产一体化,但要实现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眼下必须建立起完善、权威、高效的协调机制,实现规划协调管理和成本利益共担,从功能性一体化向制度性一体化转变。
正确看待创新资源在城市间的流动,为其创造便利的条件,擅用这种流动来获得城市群的整体发展,是珠三角各城市都应该关注和思考的共同命题。
总策划:莫高义 张东明 王更辉 总指挥:王垂林 胡 键 姚燕永 郎国华
统 筹:邓红辉 梅志清 胡智勇 刘江涛 郭其龙 执 行:卢 轶 南小渭 纪 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