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返回地球

当前位置: 主页 > 产业动态 > 科技信息 >

我国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返回地球

来源:南方日报 发布日期:2016-04-19 查看:
 

      我国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实践十号返回式卫星顺利完成12天太空飞行后,其回收舱于18日16时30分准确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着陆区域。回收舱着陆状态正常、外观良好,卫星搜索回收任务顺利完成。

   这是我国成功发射回收的第24颗返回式卫星,也是首颗在内蒙古阿木古郎草原返回着陆的卫星。卫星回收任务的圆满成功,进一步验证了我国返回式卫星控制回收技术,标志着我国在空间科学研究与应用领域迈出坚实步伐。

   记者跟随空中搜索分队参与了这次任务。据了解,地面雷达第一时间发现目标,随即指引搜索分队奔赴着陆区域。搜索队员迅速抵达落点,进行现场处置,随后将回收舱安全移交给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星上载荷由该院向中国科学院移交,科研人员将对搭载实验项目和获取的科学数据作进一步分析评估。

   实践十号卫星于4月6日1时38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卫星在轨飞行期间,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对其进行不间断测控管理,确保了卫星运行稳定、星地链路通畅、飞行控制准确高效、各项科学实验按计划实施。经过精准的轨道控制,使其瞄准预定着陆区域返回。

   16时15分,卫星回收舱与留轨舱分离。16时23分,卫星回收舱减速伞、主降落伞依次弹出,回收舱缓缓降落。据介绍,卫星回收舱返回地面后,留轨舱还将在轨运行,完成后续空间科学实验项目后,坠入大气层自然烧毁。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实践十号卫星工程总设计师唐伯昶说:“为了满足科学实验的需要,我们还要研制新一代返回式卫星。下一代返回式卫星将在能源、控制、数据管理、结构、热控等方面有比较大的改进。”

   ■揭秘

   实践十号回收舱搭载的“乘客”被开箱处置

   水稻和拟南芥太空旅行中开花

   实践十号在太空期间顺利开展了预定的空间科学实验,返回舱在结束12天太空之旅后,率先回归地球,留轨舱还将继续在轨工作一段时间。它的回归有哪些看点?

   看点一:返回舱带回了哪些“乘客”?

   实践十号发射时搭载了19位“乘客”,但它们并不都随返回舱回到地球。“搭载回收舱返回地球的科学样品涉及11项空间科学实验,其中9项为空间生命科学实验,2项为微重力科学实验。”实践十号卫星科学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段恩奎说。

   这些载荷中包括了备受大家关注的小鼠胚胎、蚕卵、水稻、拟南芥、果蝇、线虫等“特殊乘客”。回收舱在四子王旗着陆后,很快被运输至预定地点,工作人员简单处理后打开回收舱,小鼠胚胎培养箱、植物培养箱、干细胞培养箱、生物辐射盒、物质运输箱等载荷被一一取出。

   随即,11台实验载荷及样品被正式交付科学应用系统,科研人员对生物类实验样品进行了现场开箱处置。

   “我们的4棵水稻和8棵拟南芥情况看上去不错,部分样品已经开花。”高等植物开花实验的负责人、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郑慧琼对回收的样品表示满意。

   看点二:19项实验进行情况如何?

   实践十号总设计寿命15天,在轨段12天,其间19项科学实验按照计划有序开展。科研人员可以在卫星科学应用系统任务运行中心通过视频、图片看到各项实验的整个过程,通过获得的数据开展研究。 

   “依据对已获得的空间实验结果初步分析,实践十号上的科学实验进展顺利,总体达到了预期的科学实验要求,取得了预期的科学实验结果。”段恩奎说,“一些新实验现象已超越国际上对微重力环境下其结果的预言。” 

   比如,小鼠早期胚胎在太空中顺利完成从2细胞到囊胚的全程发育,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实现哺乳动物胚胎在太空发育;研究空间流体管理问题的热毛细对流实验也实现了全部目标,在国际上首次取得了热毛细对流体积效应的实验结果;造血与神经干细胞三维培养实验、高等植物开花实验、骨细胞定向分化等其他实验也都取得了预期的结果……

   看点三:留轨舱将做什么?

   实践十号回收舱返回后,留轨舱将继续在轨工作一段时间。

   “卫星留轨段让我们有机会开展危险性、拓展性的科学实验,比如燃烧类的实验,将是对前期在轨段实验的有益补充。”段恩奎说,

   目前留轨舱全部8个项目空间实验计划已排定。煤燃烧实验按照预定的方案主要在留轨段完成;其他实验项目各有1到2次机会完成预定的科学实验以及开展部分拓展实验。其间,科学实验结果仍通过卫星原遥测、数传发射机下传。 

   据了解,留轨舱在完成后续空间科学实验项目后,将坠入大气层自然烧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