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根本转变

当前位置: 主页 > 产业动态 > 科技信息 >

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根本转变

来源:南方日报 发布日期:2016-06-22 查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创新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和论断,把创新发展提高到事关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高度,摆到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在近日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习总书记又提出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和任务。

 

   总书记对广东寄望殷殷:“广东是经济大省,不仅地区生产总值要支撑全国,结构调整也要支撑全国,必须在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上走在前列,当好创新驱动发展的排头兵。”

 

   广东省委、省政府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总抓手,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去年以来,“加快建设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的行动纲领和总路线图绘就,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启动,全省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蔚然成风。

 

   为进一步学习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关于创新发展的决策部署,推动创新型经济强省转型,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今起推出“汇聚南方 创享未来”大型全媒体报道和活动,充分发挥党报集团“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枢纽优势以及宣传动员、信息沟通、中介服务等方面的作用,整合“政产学研资人”各类资源,以权威信息流促进创新要素匹配,全力建设“南方双创汇”平台,打造广东创新驱动发展的信息和服务权威平台,促进创新信息流动、加快创新资源集聚,推动我省创新驱动发展。敬请垂注。

 

   南方日报记者 曹斯 郑佳欣 牛思远 陈枫

 

   最近,新华社一篇报道《国际创投涌入珠三角》,引起广泛关注。报道称,近期,全球知名创投公司IDG资本将其南方总部落户广州,珠三角正在成为世界创投资本瞩目的热土,中国成为新一轮投资“风口”的迹象明显。

 

   在创投“扎堆”背后,珠三角经济形态出现前所未有的变化。广州的智能制造及机器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与健康医疗等领域集群初现规模,新动力源、增长极正在形成,深圳的生物、互联网、新材料等七大战略新兴产业2015年规模达2.3万亿元,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0%。

 

   这是广东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初见成效的一个缩影。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和中央部署,广东坚定不移地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核心战略和总抓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强调,要坚持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在发展上,发挥我省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强的优势,推动产业加快迈向中高端水平,率先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政策引领、区域协同、以企业为主体,一条创新驱动发展的“广东路径”,越来越清晰。广东的发展模式正在加快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根本转变。

 

   政策引领:

 

   多项“全国首创”释放创新红利

 

   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作为中国第一经济大省、改革开放排头兵的广东,如何继续走在前列?

 

   广东清醒地认识到,过去三十多年支撑广东经济高速增长的要素条件与市场环境已发生明显改变。

 

   依靠大规模投资来拉动高增长的模式难以为继,土地、人口等资源瓶颈日益明显。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经济增长的动力源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是新阶段广东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关系广东长远发展的关键一仗。

 

   根据世界各大经济体发展经验,这仅依靠市场单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尤其在产业出现重大密集式创新时,更需要政府这一“增进型”力量的推动和护航。

 

   2015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广东迅速行动起来。2月27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在深圳召开全省科技创新大会,正式吹响了全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号角。

 

   广东在全国率先出台了一系列突破性政策举措——

 

   2015年2月,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意见》及系列配套实施细则。省有关部门出台了8个配套文件。其中,支持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科技企业孵化器创业投资及信贷风险补偿、创新产品与服务远期约定政府购买、经营性领域技术入股改革等政策措施均属国内首创。

 

   随后,广东推出《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重点工作方案(2015—2017年)》,进一步明确未来三年我省科技创新的目标任务;陆续出台《广东省经营性领域技术入股改革实施方案》等系列配套实施细则,全省创新驱动发展迈入新阶段。

 

   两年来,政策创新红利逐渐释放——

 

   企业研发更有保障。2015年广东共有1494家企业获得研发方面的财政补助,总金额为12.11亿元,企业家创新更有底气。

 

   科研人员“名利双收”。《广东省经营性领域技术入股改革实施方案》明确,高校和科研院所校长、院长、学科带头人可技术入股,奖励科研重要贡献人员和团队的收益比例不低于50%,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重物轻人”得到扭转。省人大常委会会议通过《广东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修正案)》,把承担项目人员的人力资源成本费由原来的30%调至为40%;软科学、社会科学和软件开发类项目,该项上限从50%提高到60%,尊重了科技创新活动中人力资源的劳动价值。

 

   新型研发机构“身份”难题破解。一系列政策为这些机构大开“绿灯”,让科学家医保、社保、住房、子女上学、职称评定、项目申报等方面的困难,迎刃而解……

 

   政策工具的“黄金成色”得以显现,为广东创新发展注入满满活力,有力支撑广东经济转型“加速跑”。

 

   区域协同:珠三角创新“雁阵”带动粤东西北发展

 

   6月底,广州地铁7号线西延顺德段将破土动工。这条地铁线连接广州科学城、广州大学城直通珠三角制造业重镇佛山,将创新高地与制造业高地快速连接。

 

   广东创新驱动发展,珠三角是“火车头”。呼啸而至的地铁背后,是珠三角协同创新链条逐步打通,伴随着《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2016—2020年)》出炉,技术、人才、信息加速流动,深圳、广州两大城市引领,珠三角其他7个地市协同支撑,“1+1+7”的创新“雁阵”逐渐成形,并带动粤东西北地区发展。

 

   广工大数控装备协调创新研究院院长杨海东经常要深入珠三角的工厂车间,寻找与企业技术合作的机会。在三年时间里,该研究院已成功孵化企业超过60家,研发创新产品超过60项。作为华南科技研发资源最集中的城市,广州聚集了广东省2/3的普通高校、97%的国家重点学科和全部国家重点实验室。将集聚广州的创新要素向周边辐射扩散,广州作为国际创新枢纽和创新领头羊的作用逐步凸显。

 

   在毗邻深圳的东莞松山湖,广东大族粤铭的激光设备生产开足马力。总经理卓劲松深刻感受到深圳企业创新外溢带来的变化,“华为等大企业正在引导上下游企业提升档次,优秀的企业抱团参与全球产业链竞争”。深圳产业、技术、人才向东莞、惠州等城市扩散,正在带动整个珠三角创新生态圈的变化。

 

   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曲建说,深圳、广州创新能力向外扩散推广,正是形成珠三角乃至全省创新互利共赢模式的重要契机。

 

   协同创新,政府的“有形之手”加速着创新要素的整合。在2016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成立的中德工业城市联盟,正是这一协同力量的集中展现。佛山、江门、肇庆等中方的11座城市和德方的亚琛、因戈尔施塔特等7座城市结盟,探索“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有机对接。

 

   集中发力,敏锐的市场力量不约而同地抢占新的产业风口。在建设珠江口西岸区域创新中心的珠海,格力与全球知名的机器人制造企业ABB合作,进军智能制造;而在佛山,美的集团要约收购德国机器人巨头库卡集团的进展牵动人心。格力、美的两大家电“巨头”迅速转身,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正在加速崛起,聚焦高端制造业的创新生态圈悄然形成。

 

   主动借力,粤东西北地区积极引进珠三角创新资源。随着中兴通讯河源基地建设如火如荼地推进,深圳逾千亿产值将陆续转移到河源。这对河源意味着项目达产后工业产值将翻一番,而将中兴总部留住的深圳则可把腾出来的空间发展附加值更高的产业。这一看似简单的“腾挪”,腾出了珠三角优化发展、粤东西北振兴发展的大空间。

 

   从政府的“有形之手”引领到市场的“无形之手”优化配置,珠三角正依托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努力成为带动全省创新发展的引擎,为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探索区域协同的新路径。

 

   企业主体:粤企创新“航母编队”驶向世界

 

   最近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华为创始人兼CEO任正非的发言引起海内外关注。

 

   据统计,2015年华为研发投入近596亿元,占销售收入15%。这样的高占比,在全世界同行中名列前茅。在过去10年累计研发投入超过2400亿元的基础上,华为计划未来几年把每年研发经费提高到100亿—200亿美元。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日内瓦总部日前发布公报指出,2015年中国成为全球国际专利申请数量增长最快的国家,广东的华为和中兴两家通信企业分别居全球企业国际专利申请第一位和第三位,成为中国企业在核心技术创新上实现崛起的样本。

 

   华为的高速发展,是广东扭住高新技术企业“牛鼻子”、以企业为主体抓创新的典型案例。

 

   截至2015年,广东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7%;有效发明专利量达138878件,连续6年居全国第一。值得注意的是,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贡献尤其明显。统计显示,全省90%以上的研发经费来源于企业,70%以上的省级重大和重点科技计划项目由企业牵头或参与,72%的发明专利申请和78%授权量来自企业。

 

   在广东尤其是珠三角,除了华为、中兴,腾讯、格力、美的、比亚迪等也均已经成为年营收千亿元级的巨无霸公司。这些公众耳熟能详的大公司,正以巨大的投入保持着持续创新的能力,成为广东企业群体中当之无愧的“创新航母”。

 

   一支有战斗力的舰队,不仅有航母。从“航空母舰”,到“巡洋舰”、“驱逐舰”,再到“护卫舰”“核潜艇”,大大小小的广东创新企业,一同组建起南粤创新的“航母编队”。

 

   除了“华为们”,“粤企创新舰队”还拥有尚品宅配、华大基因、光启、大疆等虽然体量略小却增速迅猛的明星企业;有广州数控、金发科技、海格通信、冠昊生物这些独步智能装备、新材料、高端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的领军企业。

 

   2015年以来,越来越多的高新企业涌现出来。广东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万家,比2014年新增了1816家。全省已经有超过5万家科技型企业,有5家企业跻身世界国际专利申请50强。全省有效发明拥有量前10位的企业均为知识密集型企业。

 

   去年,广东新增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23家,累计达到160家。2014年和2015年广东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达78项和中国专利奖金奖12项、优秀奖196项,创历史新高。

 

   这两年,政策的扶持和企业的壮大,正吸引着技术、人才、资金加速向广东集聚。全球知名创投公司IDG南方总部来了,世界通信巨头思科中国创新中心总部来了,欧洲顶尖的高端制造工艺机构法国焊接研究所来了……“粤企创新舰队”,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乘风破浪,加速驶向世界、驶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