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加快对接全球创新资源
来源:南方网 发布日期:2017-07-18 查看: 7月13日,长安镇政府与天安数码城合作项目的签约仪式在长安镇智慧大厦举行,这标志着天安数码城集团创新产业研究中心正式落户东莞。该研究中心将以此为契机联动万江、黄江、大岭山、滨海湾新区等,在东莞进行金融科技、海洋航空、生物健康、电子信息、智能制造、能源环境等六大领域的研究开发。
这被看作是东莞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对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举措。天安创新产业研究中心落子长安、中以产业园落户松山湖、美国风险投资学院亚太区总部落户万江龙湾梧桐小镇、东莞在美国硅谷建立办事处……频繁对接国际创新资源,这一“加速度”的背后,正是东莞逐步借力“智慧大脑”,在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上发力,提高国际化合作水平,补齐“短板”,冲刺万亿俱乐部。
1 发挥产业集群优势
协同各方创新资源
走进近20平方米的影像实验室,实验人员用OPPO手机在模拟场景里尝试多维度拍摄,分析做好的饭菜、舒适的沙发、泛黄灯光的“最佳角度”……在创新驱动的推力下,OPPO旗下的R9s系列研发出核心利器,凭此利器,OPPO成为全球手机出货量第四的品牌,如今,全球有超过1亿年轻人正在使用OPPO拍照手机。
OPPO是充分释放科技创新要素的典型企业之一。近几年,以华为、OPPO、vivo、金立等品牌为代表的国产手机通过科技创新共同跻身全球手机领域第一梯队。东莞市经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全球每五部智能手机就有一部产自东莞。
沿着智能手机产业链上下游追溯,一批在细小领域掌握核心技术的“隐形冠军”渐成气候。诸如,位于石碣镇的五株科技,生产了全世界十分之一的手机电路板;扎根松山湖的长盈精密专营手机结构部件生产,连续八年保持10%以上利润增长,成为电子元器件行业龙头;东城的劲胜精密,生产的塑胶手机壳产量占全球十分之一……
据东莞市经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16年,全市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74.28亿元,同比增长19.2%,完成主营业务收入7039.52亿元。
在东莞电子信息产业高速崛起背后,也引来各方创新要素集聚。广东华中科大工研院常务副院长张国军正谋划围绕东莞支柱产业智能手机产业进行布局,从创新技术、服务企业、孵化项目等方面投入支持,助力东莞的产业从要素驱动迈向创新驱动。据统计,仅工研院就拥有600多项技术服务支持,为东莞7000多家企业提供产品设计、技术改造等技术服务,孵化100余家企业。
长安镇提出,将规划8平方公里的“手机特色小镇”,搭建全周期服务的“企业社区”。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香港大学工程学院等国内外知名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智能手机产业前沿性研究,推动智能手机产业高级化发展。
位于虎门镇的中国电子东莞产业园,园区企业涉及基础性电子信息产业领域、集成电路与关键元器件、软件与系统集成、高新电子、计算机及核心零部件、移动通信终端与服务等业务,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较强的竞争优势。如长城开发、兴科电子、中探探针、康源电子等多家电子信息类企业,这些企业均入选市、镇“倍增计划”试点企业。
虎门镇副镇长黄沛民说,华为、OPPO、vivo等智能手机撑起了东莞电子信息产业的半边天,产业园将推动相关的上下游企业聚集,实现强强联合或者良性竞争,从而带动东莞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倍增。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产业集群。”松山湖天安云谷副总经理刘立佳说:“如今,深圳和东莞都在各自的地区打造出成功的手机产业集群。深圳的福田、南山、以及东莞的松山湖、长安等地拥有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吸引国内众多知名手机品牌及相关产业进驻。”
2 推动国际创新合作 解决人才瓶颈
日前在深圳举行的华南地区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华南自动化展上,一台并联型机器人快速抓取七巧板,通过传送带动态跟踪功能将七巧板规整排列好,随后Delta机器人智能挑选想要的物料,拣起来后拼成各种图案……并联型机器人和Delta机器人的相互协作下,完成了一幅色彩亮丽的拼图。值得关注的是这两款机器人均出自于东莞企业李群自动化之手。
俞春华是李群自动化的副总经理,从香港科技大学来到东莞松山湖创业已经6年。由于有技术、有产品、有市场,加上身负香港科技大学高材生的盛名,以俞春华为代表的李群自动化的创始团队深受创投资本青睐。2016年,李群自动化已经完成B轮数千万美元的融资。
李群自动化很好地利用了东莞和香港的各自优势。许多来自市场需求方面的课题,李群自动化相关负责人提具体要求,直接发包至香港,与香港共同完成研发。而承接研究课题的,很多是俞春华在香港科技大学的学弟学妹们。
“在香港做出科研成果,在珠三角城市实现产业转换,乃至批量生产。”俞春华总结说。由此,香港与东莞当年的“前店后厂”格局,转身为如今的“产研融合”。
除了李群自动化外,以“机器换人”为例,在香港科技大学李泽湘教授团队牵头推动下,松山湖国际机器人协同创新研究院及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等项目加快建设,帮助东莞在智能制造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在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上,自然少不了金融创新要素的力量。今年4月,国际金融机构美国风险投资学院亚太区总部落户东莞的龙湾梧桐资本小镇,在中国开办风险投资学院,为东莞乃至全国培育风险投资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以及相关机构专业化人才。目前,该学院已培训世界38个国家的超过6000名专业人士,占目前全世界风险投资职业经理人数的50%。
以上可见,人才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力量。曾任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教授、现为长江商学院运作管理学教授的郑渝生说:“人才是创新创业的关键因素,东莞要着力打造一种环境,一种吸引人才的好氛围,把这个事解决好,一切都将会水到渠成。”
东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吕业升在日前走访联系东莞市高层次人才,强调要高度重视人才政策落地和氛围营造,抢抓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机遇,为东莞打造科技创新升级版夯实人才基础。
据东莞市科技局数据统计,东莞累计引进省市创新科研团队58个、创新创业领军人才55个。与处于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核心的广州、深圳相比,东莞的科技人才数量还是偏少。
为了进一步推动科技人才的建设,东莞提出,将引进一批香港科技创新创业人才,联合打造更多科技企业孵化器,全力建设莞港澳台创新创业基地,力争到2020年,来莞创业的港澳台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数量达到300人以上,创新创业联合培优示范基地达到10个以上。
此外,今年东莞市“倍增计划”也提出创新人才要素供给,包括引进优质人才、留住骨干人才、保障教育资源等种种措施。据悉,东莞将优先推荐试点企业申报省引进创新科研团队和省引进创新领军人才项目,通过“以人才带项目”方式实现战略转型和提升发展。
3 加速补短板 抢占国际制造创新高地
“广东将要借鉴美国128号公路创新廊道的经验,以广深沿线为主轴整合创新资源,打造科技创新走廊,为全省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要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加快发展,进一步完善对口帮扶机制,推动区域经济更紧密合作。”来自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的这一消息,预示广深创新走廊这条可以媲美美国“128公路”的创新通道,将成为珠三角乃至全省的“创新辐射源”。
美国128号公路上聚集了大量的高科技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等创新资源,成为带动区域创新的重要力量。
在这条长达100多公里广深科技创新廊道上,东莞正处于珠江东岸“128公路”重要节点,东莞该如何争取这些创新资源?
在深港科技合作促进会会长张克科看来,美国128公路给我们的启发是,要继续加大产学研转化力度,和市场对接能力,形成有特色的产业集群,瞄准广东作为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定位。
“探寻美国128号公路,我发现除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外,政府与市场的力量更不可忽视。政府和市场力量奠定了科技的基础,大学、风投合作研发和创办公司形成了完整的生态圈,加上高精尖科研院校的智力支持,以及金融资本的助推力,几股力量交织成就了128号公路的辉煌。”斯隆管理学院讲席教授Dr·Stephen Graves MIT说。
事实上,东莞完善的产业基础和产业链条,吸引着不少研发机构纷纷涌入,形成产学研合作的发展模式,为壮大东莞科技创新版图发力。
如落子长安的天安数码城集团创新产业研究中心,是由天安数码城集团发起与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北京协同创新园、中国兰图深圳创新中心、深港科技合作促进会、东莞理工学院科技创新研究院五个机构共建的产业研究平台和顶尖产业研究智库。
不仅是天安数码城,松湖华科、中集智谷等创新产业园区为对接国际资源、构建完整的产业链上持续发力。据东莞市科技局统计,东莞全市累计建设新型研发机构32家,累计服务企业超过2万家。
放眼全球知名的大湾区,每一湾区背后均有一道制造脊梁,有一个工业腹地,为其参与全球经济竞逐提供产业支撑。除了产学研协同发展外,东莞正打造面向粤港澳大湾区、面向全球的国际制造中心,更需主动承担大湾区制造脊梁之重任。
目前东莞已经牢牢抓住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的风口,但要成为大湾区制造的中坚力量,发挥产业优势,与其他城市形成联动、互补发展,自身集聚创新资源的能力需进一步加强。
在北京协同创新园有限公司总裁陈良秋看来:“东莞产业基础好,政府引导能力强,企业创新能量大,应着力引导培养企业的内生驱动力。要敢于创新自成体系、自成一派,形成独有的资源互补型产业发展新模式。”
■亮点直击
日前,第十一期龙湾大讲堂座谈会在龙湾梧桐小镇举行。广东法制盛邦(东莞)律师事务所郑弼升律师作为主讲,为中小微企业分析注重法律风险的重要性。
“一个成功的企业,一定是一个善于处理法律风险的企业;一个聪明的企业家,一定是一个善于运用法律的企业家。”郑弼升说,企业经营运行的目的在于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在这个活动中必将伴随着风险,风险与利润是成正比的。对于成功的经营者来说,建立完善的法律风险防范体系具有现实意义。
郑弼升表示,企业若有意往资本市场发展,更是不能忽视法律风险。“出资是否完备、股权是否明晰、资产是否完整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以“出资是否完备”为例,2013年起,《公司法》已取消企业成立的出资方式和限额,即使用非货币资产出资是可行的。若为非货币出资,应做好以下三个步骤,否则容易导致出资不实的情形:一、对非货币出资评估;二、验资;三、得到工商部门认可与配合。
策划:郭文君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叶永茵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孙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