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专家进站 企业迎来“智囊团” 广州计划每年最多建设20个院士专家工作站
来源:省科技厅 发布日期:2023-10-25 查看:日前,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印发《关于推进广州市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广州计划每年建设不超过20个院士专家工作站(下称“工作站”)。每个工作站建设周期为3年,支持经费总额最高达150万元。
依托工作站,企事业单位可柔性引进一批院士专家团队,提升建站单位的创新能力与技术水平。市科协将依托工作站平台组织开展“花城院士讲坛”“院士专家企业行”等活动,吸引更多院士团队携带高科技项目来穗开展合作。
自2019年6月以来,广州已分三批建立工作站共41家,引进合作建站院士45人,解决了引智融智、资源广聚、成果转化等一系列“桥”与“路”的问题——
架设桥梁,工作站成为连接建站单位和院士专家等高层次创新人才的纽带。除进站院士外,院士团队共330人;累计培养提升人才249人。
铺平大道,工作站助力院士团队将科研成果带出高校院所,应用于经济主战场。目前,在建工作站的大多数成果产生了经济效益,产出合计超30亿元。
在新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科创领域的二次创业势在必行。锚定“排头兵、领头羊、火车头”标高追求,广州借助工作站建设平台,推动了高端人才与产业应用的双向奔赴,取得了科研投入和经济效益的良好循环。
南方日报记者 李鹏程
迎来“智囊团”
柔性引智实现有效聚才
自首批工作站建设以来,广州的建站单位涵盖了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生物医药、资源开发与绿色低碳、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农业与生物安全、生命科学等广州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重点产业领域。
相比其他科研平台,工作站具有独特优势。
一方面,院士、专家及其团队来到一线,除了能直接使用企业的中试车间、台架等实验场所,还能获取各种测试资源、数据等。另一方面,设立横向课题及知识产权成果转移转化等合作模式,也使得专家们的科研攻关更加灵活自由。
截至目前,全市41家工作站合计引进建站院士45人,其中在职17人,退休28人;在穗院士14人,外地院士3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8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1人,国外授予院士16人。
由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刘焕彬担任首席科学家的广州博依特智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建站三年内营收增长率超30%。“博依特正在飞速奔跑,已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刘焕彬的博士研究生、博依特CEO李继庚介绍,院士引领带动下,企业现有员工近200人,研发人员占比超过50%。
在产业实践中,院士通过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地带动了一批科研人员成长。
2021年,著名加速器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佳洱将自己唯一的院士专家工作站设在了广东省新兴激光等离子体技术研究院。“陈佳洱院士一直鼓励我在加速器领域探索新的原理和方法,先做起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副院长、广东省新兴激光等离子体技术研究院院长颜学庆说。
据统计,在人才聚集方面,除进站院士本人外,建站单位还汇聚了院士团队共330人,入站团队主要以高级职称和博士等高层次人才为主;在人才培养方面,工作站累计培养提升人才249人,其中国家级人才3人、省级人才4人;高级职称87人、中级职称76人;博士9人、硕士68人。
高端人才一向被视为科技创新迈向精尖的战略性资源。企事业单位通过工作站“筑巢引凤”,有效聚集了大量高端人才,培养出一批优秀创新人才队伍。
面向“主战场”
双链融合服务国家战略
当前,广州各建站单位综合院士及其团队专家掌握行业前沿技术、发展动态与企业对市场需求较强的感知和掌控能力,不断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院士及其专家团队将其了解的行业发展趋势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为企业制定了更加有针对性的研发思路与方向。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工作站赋能广州企业奋勇挺进“无人区”——
质谱仪作为国际上最尖端的科学仪器之一,是直接测量物质原子量、分子量的唯一手段。放射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柴之芳在广州禾信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设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双方共同的目标是自主研制一款超高分辨率、快速分析的EIT质量分析器,这正是质谱仪的关键核心零部件。
面向经济主战场,工作站驱动广州企业实现了经济、社会效益“双丰收”——
鸿基创能科技(广州)有限公司工作站与加拿大国家工程院院士叶思宇及专家团队开展深度的科研技术合作,共同推进自主化燃料电池膜电极的产业化和市场应用。鸿基创能成为国内首个能实现产业化,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膜电极生产企业,累计签订订单额超过7亿元,2022年实现营收3.02亿元,在国内外市场占有率分别为47%、32%,排名位列行业内第一,奠定了鸿基创能在国内氢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领域的头部企业地位。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工作站带动广州企业在服务大局上“崭露头角”——
我国橡塑密封行业与国外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为解决相关核心技术难题,广州机械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与清华大学王玉明院士团队合作,并邀请蔡鹤皋、王天然、雒建斌、葛世荣、刘维民、严新平等多位院士以及国内外相关行业及领域知名专家担任顾问和特聘专家,围绕高端装备密封技术的自主化需求,将橡塑密封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成果应用于开发高端橡塑密封产品,自筹投入研发经费500万元,实现成果产业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军的工作站落户广州市阿尔法软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双方力图将时空知识技术转化为可定制、易复用的通用型时空知识服务产品,让地理信息变得更加智能,成为社会经济建设的好参谋。目前,其产业项目已在重庆、广州等国内重大时空知识服务项目中运用。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工作站加持广州企业铸就生物医药的“新利剑”——
陈佳洱院士携手广东省新兴激光等离子体技术研究院,研发激光质子刀产品,旨在大幅度降低设备体积和造价,让设备惠及更多癌症患者。“激光质子放疗系统是一个远期的目标。我们要聚焦拓展激光器、等离子体镀膜、离子注入机等关键设备的产业化。”陈佳洱表示。
在工作站的带动下,获得良好效益的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将催生更多优势产品,从而形成科研投入和经济效益双循环双促进。
建好“立交桥”
院士引领通达广阔天地
今年8月,一则“广深港谋划高速磁悬浮”的消息刷屏网络。这则消息的来源,即是由工作站建站单位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的第三十六期“花城院士讲坛”。
“磁悬浮设计时速650公里,共有四个方案,在广州的候选起点包括广州东站、珠江新城、广州站。”中国工程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长陈湘生认为,2035年广深港主轴客流密度将达2.6亿人,需新增一条高速项目来满足交通需求。
近年来,市科协和建站单位携手院士专家团队,搭建了“花城院士讲坛”高端创新资源学术平台,开展系列学术交流和企业咨询活动,助力广州建设国际学术会议之都。
经统计,截至今年10月,工作站累计举办“花城院士讲坛”活动共计36场次,参与人数超2万人次。另外,各建站单位面向建站单位科研人员开展其他形式的培训活动200余场,举办学术交流活动100余场。
不仅要打通院士和企业之间的“桥”与“路”,还要建立起更深层次、更宽领域交流合作的“立交桥”。
“无论是哪个领域的研究创新,都必须注重学科交叉。”5月举办的“绿色科技、氢启未来”的“花城院士讲坛之青年论坛”上,广州大学副校长孙延明期待进一步加深各高校、各领域研究者之间的交流协作。
通过发挥智力支持作用,工作站还协同解决企业核心技术瓶颈,协助企业对接国家或省部级科技重大专项,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建站期间,广州各工作站承接(参与)国家级科技专项共计26项、承接(参与)省级科技专项共计46项,新建国家级创新平台5个,省级创新平台25个。
广州以工作站为起点,依托其推动建立高水平科技研发平台、打造高端创新资源学术平台,超越建站单位本身进一步向外释放正效应,让创新资源在全社会充分涌流——这也是广州的工作站区别于其他地区的特质之一。
创新技术、孵化人才、创造收益……工作站致力成为“智高点”,助企抢占制高点。实现企业与院士团队双向需求的紧密联姻,探索新的服务体系和新的生产方式,工作站积蓄出的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值得期待。